谈小学数学学本课堂——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25期   作者:许敏娟
[导读] 学本课堂是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切实围绕学生作为教学中心
        许敏娟
        浙江省天台小学
        摘要:学本课堂是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切实围绕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将教师的领导者身份弱化,将其放在与学生平等地位上,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的角度来开展的教学模式。圆柱与圆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立体几何知识,文章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浅略谈谈小学数学学本课堂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本课堂;圆柱与圆锥
        学本课堂开展的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来开展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身份产生本质上的变化,被称作“大同学”,是教学的协助者、共同参与者、水平较高的解惑者、合作者、导学者,更是学习者。教师应当切实掌握学本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运转。
一、学本课堂教学简述
        (一)学本课堂概念简述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并非单一的学生群体,而是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直接参与者在内的概念。是为了实现学生会学、乐学、善学,以促进其幸福成长与终身可持续和谐发展为归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方法。
        (二)学本课堂内涵简述
        学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不同,便是完全围绕学生及其有关的发展为中心来进行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是围绕推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变化,充分围绕以学生自身、学习、主体性学习、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发展为根本,发挥教师的导学、帮助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学习与探究来提升数学思维与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下,师生都是学习者的身份,双方都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学本课堂特点简述
        学本课堂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这一主体,即尊重学生的生长与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心理与学习需要,并将之具体为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个体来对其以往传统学习方法中遗留下的不良思维与学习行为习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互动等方面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动手操作等意识与行为,引导其完成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发展出独立自主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创造力等。如此学生便能自主地将所接触与学习的知识资源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资本,增强自我核心价值,并进一步在这些学习能力的持续积累基础上,发展生成更高层次的自主推动自我不断发展成长的能力,为达成学习目标、发展目标、人生目标而产生正向积极推动力的能力,实现终身发展。此外,形式上的学本课堂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为特点。不仅包括态度与行为上的自主参与学习,还包括学生群体的自己治理、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自然而成等在内的自为。
二、圆柱与圆锥教学过程中的学本课堂实践
        (一)以生为本,灵活融入教学目标,激活自学动力
        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能够吸引、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趣味活动来进行课前导入,并在此过程中将教学目标灵活融入其中。例如在第一节“圆柱的认识”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顺利过渡到圆柱的学习,了解圆柱的特征,并认识圆柱的有关部分及概念,如:底面及其直径与半径,圆柱的高、侧面以及圆柱的展开图。

那么就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围绕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来设计以下导入内容吸引学生主动探究自学:
        1、回忆旧知:请学生先从自己周围或生活的工具中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用眼看,用手摸,观察并与同学简要描述其共同点;
        2、请学生仔细观察与抚摸手中的水杯、笔筒、文具盒、铅笔等工具,比较其中长方体与圆柱体触摸时与观察到的外表的异同,尝试用笔将其对应的几何图形进行绘制,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请学生在综合1与2自学感受的基础上,重点提炼对圆柱的观察学习结果,如:没有顶点与直线棱角、有曲面与圆形组成等;
        4、为学生提供材料,请学生借助圆形、长方形卡纸、胶水、直尺等工具,回忆方才的自学体验,尝试自行完成一个圆柱体的拼接与粘合。
        过程中教师可视情况用课件将从实物中提取抽象圆柱图形的动态过程进行演示,并进一步在成品圆柱图形上标上对应的直径、半径、高等信息。然后视情况播放另一个动态的材料拼接为圆柱体的演示过程,帮助缺乏思路与方法的学生成功完成圆柱拼接。此时再引领学生结合手中的圆柱体主动归纳与学习直径、半径等概念并及时补充来完善学生的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论,促进其认识的深化,并发展学生将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强化主动学习兴趣,深化学习体验
        在学本课堂模式下,教师要多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并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以确保整堂课学生都能以一个较高注意力与兴趣集中的状态尽可能投入到教学中,通过一个个联系紧密的教学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实现更加深入的高效教学。例如在本章第二节“圆柱的认识”中,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小型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在场景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来探索圆锥体积公式:
        1、小华晚上要举办一场生日聚会,所以他买两大瓶饮料(教师将饮料进行展示)。但晚上参加人数众多,明显饮料不够,这就需要你们帮小华从这两个圆柱与圆锥形的杯子中选择一种能够装更少饮料的杯子;
        2、大多同学都选择了圆锥体的杯子,小华很满意。但又他想要进一步知道,圆锥体杯子到底能比圆柱体杯子少装多少饮料,才能根据人数决定还要补买多少饮料。请同学们先用手中的道具自行测量这两个等底等高杯子的半径与高,并在其上用笔标记(待学生测量后教师帮忙矫正答案误差),然后与小组成员讨论推测圆锥杯子体积如何计算?(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思路)
        3、(为每一小组的圆锥杯倒满饮料,然后请学生将其倒入空圆柱体杯子中)现在请仔细观察,在圆锥体杯中的饮料导入后,估算一下大约占了圆柱体杯子的几分之几(1/3)?读出之前测量时做的标记看与你们的估计是否一致,将饮料喝掉后再同样导入圆柱体中的等量饮料,然后全部倒入圆锥杯子中,此时你们发现了什么(仍旧是圆柱体1/3的体积)?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在全班分享。
        (三)此时学生就能发现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在教师的引导与总结下归纳出有关圆锥体积的公式V圆锥=?Sh,然后带入情境中进行具体数值的计算。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并且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的问题与实验情境,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活跃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且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治、自为的特点,并为其自学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整个过程的设计也实现了学生从实物向抽象几何思维的转化、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探究学习、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素养的训练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理念。
三、结语
        本文以小学六年级的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对小学数学学本课堂模式的实践方法进行了浅略探索,仅仅是管中窥豹。学本课堂的深刻内涵在具体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应用还应考虑更加综合的要素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应用。但无论如何,都应始终坚持要突出学生主体,突出学生的自学、会学与能力发展,将教师放在更加平等的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度,来有机整合各方教学资源共同推进学生的深入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景辉.小学数学“学本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J].文理导航(下旬),2020(11):2+5.
[2]吴伟琴.学本课堂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32):63-64.
[3]贾志会.应用学本教学理论  创新小学数学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20(08):111+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