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翟进
[导读] 每位学生都属于独立的个体,在身体素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
        翟进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小学   252100   
        摘要:每位学生都属于独立的个体,在身体素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体育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加以重视,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养为依据进行分层教学,为各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应用探究
引言
        分层教学法能够显著克服传统教学法对学生个体差异不够重视的弊端,成为了提升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选择。体育课程在加强学生体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分层教学法,在实践中探究教学法的应用方法,以此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推动高校课程的有序开展。
一、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当前所采用的应试教育过分关注于对学生的选拔,将成绩作为学生评判的标准,素质教育则不然。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将学生看作是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自主、和谐地追求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要更加客观地掌握教学对象,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划分。按照学生的特征制定出差异化的练习要求,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实现学生综合性、个性化发展。
        (二)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完善考核机制
        考试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自身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不足,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来看,考试是师生获得资讯,并改正自身不足的重要反馈机制。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不同学生之间的形态、身体素质以及体质年龄等内容所产生的差异性被长期忽视。比如,如果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通常会按照学生学习能力、起点等具体学情,设定差异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考核标准。
二、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小学体育教学采用标准化模式,实施半军事化、准军事化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向学生们分解各种动作要领,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无休止的机械重复式训练,直至学生们形成运动型条件反射,从而掌握运动性动作技能。这种封闭式教学模式看似简单、方便、操作性强,实际上则会使小学生的大脑皮层在长期单调的重复性动作刺激下陷入抑制状态,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却无法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此外,标准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往往设置较高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有限的课时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并将全班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提高至一个大体均衡的水平,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水平存在着先天、后天的差异,因而在实际的体育课教学中,往往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反而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一)教学对象的分层
        要想提高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和生本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加以尊重,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为前提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各层级的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期发展和身体素质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制定科学的时间段,以学生的进步情况及努力程度为依托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学生的逐步提升。例如: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由于该年级的体育学习难度更大、层次更高,教师在教学伊始要从学生在二年级的表现出发,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学结构,即:①针对体能差或缺乏运动兴趣的学生,其在蹦、跳、跑等方面的表现不突出;②针对体能素质有待提高且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③针对体能素质较好的学生;④针对体能素质极为突出和优秀的学生。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语言解释这样分组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强运动能力和体能素质,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态流动和优化调整,促进学生锻炼兴趣的激发。
        (二)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了层次划分,而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那么也无法发挥出分层教学的实际意义。例如,在一些耐力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虽然通过分层已经知道了自身的能力所在和短处所在,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制定训练内容和训练项目,也会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拉大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并且,如果一直使用同一种训练模式,会让学生逐渐适应训练的强度,从而无法真正提高自身的体力和耐力。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为优秀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在活动的安排上并没有给他们加大训练,那么学生自身的优势也会逐渐无法显现出来。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则必须要依据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为每一位学生进行量身定制的内容训练,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都无法在体育训练中逐渐适应体育训练的强度,从而无法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时教师也要给予他们帮助,并在考核后,依照考核的成绩,实现对学生整体训练量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并不能够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全部进行单独教学,所以合理的课堂设计必然是分层教学的必要手段,而教师也需要创建一些不同的活动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如,在进行基础的跳绳训练中,教师就可以开展跳绳接力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只要完成目标就可以进行下一棒的接力比赛,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则可以由下一位学生来接替上一位学生进行同等数量的竞赛,这样也能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使学生的能力也获得发展。
        (三)重视过程,鼓励评估
        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受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积极锻炼,学生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对此,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练习,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才能做到在体育课中从容不迫地面对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在小学体育中,教师面临着许多不同的问题,如学生肢体协调程度不佳、学生身体柔韧程度较差、学生耐力素质不佳、学生健康状态不良等。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实际的体育素质情况,还需要重视他们在课间课余的学习过程中,关注他们是否通过练习有所提升、有哪些提升、有多大提升;在每一个项目对学生评估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付出进行鼓励和肯定,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一定激励,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更有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使他们爱上体育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新颖实用的教学方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不仅能满足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与特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文青.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19(11):18.
[2]孙健凯.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19(11):34.
[3]李康珍.分层教学法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9):29.
[4]王旭.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风尚,2019(10):198.
[5]王丹彤.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情感读本,2019(26):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