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王诺
[导读]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王诺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街道刘村张店联合小学  277300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合理应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低效,科学实验形式化、表面化,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思考
引言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并不理想,受到学生素养参差不齐、教师一味引导忽视学生自主操作、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一、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一))提升科学素养的需要
        成为科研人才的基本前提是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要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都涉及哪些知识,可以用简单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小学阶段科学实验包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在进行一个个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科学实验有基本的认知,于无形中强化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是因为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限,对新知识的渴望,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应多创建情景教学,多给学生制造疑问,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多的好奇,这样就能让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创新来自疑问,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营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一同学习。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每堂课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第二天进行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合作精神
        科学实验中,小组进行科学研究是常见的环节。学生在实验中缺乏合作精神,在实验中没有将共同完成实验作为目标,而是在乎实验中的主导权,都希望成为领导者。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科研活动。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没有单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二)教师的科学实验素养不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农村小学有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科学实验的专业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科学课程知识零乱,科学实验素养不高。也有些教师由于年龄偏大,满足于现状,处于一边教、一边学的状态,实验教学指导缺乏规范性,导致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过程混乱,实验结果数据不准确,对学生的科学学习产生误导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实验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实验教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近几年,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极为普及化。虽然这些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虽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在课堂中播放的视频或图片数量过多,导致小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减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其次,如果频繁的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旦在使用图中出现故障,就会耽误正常的教学节奏,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过多依赖多媒体可见,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


三、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多由教师演示,而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实验教学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但相比教师,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基础上,还是实验能力上都有所不足,这使得很多时候,学生的能力都无法满足实验的需要。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品质,有将学生力量集中在一起,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而在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推广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能力,以更好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课堂。
        例如,在《种子发芽》这一实验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三到四人的小组。在实验正式进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确定需要测试的因素。而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测试的因素进行分工,准备对比实验。在这一实验中,小组学生分别负责测试水、土壤、光照、空气等测量要素,并对自己负责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而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的成果,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这一形式,教学以分工的形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有效提高了实验效率。
        (二)实验内容贴合生活实际
        小学的实验内容不仅要有足够的趣味性,也要足够地生活化。科学实验不一定要完全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进行安全的户外探索。通过户外探索,找到相关的实验素材进行科学实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整体设计和实验的结果要符合日常生活中对于科学实验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从而提升其对于生活探索的积极性和进行科学实验学习的欲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例如,对于凸透镜的光学实验部分,可以让学生自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设计凸透镜,进行相关实验。并将相关实验内容以问题导向的方式提出,最后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地牢记知识内容。
        (三)构建实验情景,规范实验流程
        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技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情景的合理创设,将具体的实验流程和在实验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通过情景的方式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在情景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渗入思考实验中所包含的基础科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形成端正的实验学习态度,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课程学习领域,态度和行为表现更加规范。
        比如说,教师在开展“点亮小灯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则可以合理地创设实验情景,将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材料,以及实验操作的流程和步骤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呈现,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自主梳理实验思路,强化学生对实验的认知和理解,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活动中更好地进行探索。
        (四)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实验与生活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情景式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课堂就成功了一半,比如在进行“浮力”实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空杯子,一瓶水,一个乒乓球,这时学生就会好奇“为什么要带乒乓球”,于是在好奇心的带动下,第二天课堂上学生的热情会比较高,课堂自然生动有趣,也会达到实验教学的理想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现阶段,做好教学引导、促进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关键,可以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仔细分析,科学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在互动中产生兴趣,在器材准备中调动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并结合效果加以反思,可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艳萍.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J].小学时代,2020(02):82-83.
[2]施莹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9(41):68.
[3]王晓英.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9(31):53-54.
[4]任小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8(07):78.
[5]冯志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0):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