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邓菊秀
[导读] 失独老人是指一群失去唯一孩子的五十岁左右的老年人。
        邓菊秀
        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摘要:失独老人是指一群失去唯一孩子的五十岁左右的老年人。文章通过对一名92岁失独老人心理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失独老人现状及面临困境,,失独老人不仅面临着经济来源中断和无子女养老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心理也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针对失独老人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救助措施:心理救助;文化滋养;
关键词:失独老人   心理问题   情绪
一、案主背景
        案主今年92岁,是失独老人,一个人居住,独生女儿因抑郁症自杀去世,现由其外孙照顾。三个外孙,一个嫁香港,过节时会回来探望,一个嫁附近镇街,隔两三天会回来探望 ,男外孙在省城工作,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回来后会到附近镇街的家姐家里接上中风的爸爸再到案主家做饭,陪案主吃,晚上再回家。以前其女儿一天去三次案主家里,现在案主有点难适应没有女儿的生活。
        案主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已有5年多,身体比较硬朗,外孙请了个钟点工煮饭、协助洗澡,居家养老的护工为其居家清洁和协助一些日常的家务。
二、分析预估
        1、个人层面:案主独居无伴,有点耳背,案主自我感觉身体状况很好,以致总是认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很依懒其女儿,与邻居关系不是很好,案主性格比较理事,现因丧女而带来的孤独感、伤心、焦虑和忧郁等负面情绪,不知道解决自己情绪问题的方法,从而不能适应丧女后的家庭环境。
        2、家庭层面:案主长期独自生活,亲人全不在身边,在社区中少有朋友,平常与人交流甚少,缺少社会支持体系。由于丈夫去世比较早,一直与女儿相依为命。现因女儿去世,突然没有了精神支柱,而外孙各自有工作和家庭,精神方面的支持微乎其微。
        3、问题成因分析:案主性格敏感,与人交往时总是有很强的防御心;案主情绪悲观,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导致不太好的情绪状况越来越差;不愿走出家门,很少与外界交流,身边缺乏亲人,缺少社会支持网络。
三、服务计划
服务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涉及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两个方面。客观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团体、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是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1]案主长期一个人居住,外孙离家太远,使得案主很难从外孙那里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本个案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人在情境中”的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注重从人际交往的中了解案主,运用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2]社会工作者运用同感、鼓励和支持等专业技巧对其进行情绪疏导。
目标:
        社工通过与案主面谈,以案主的需要求和心理问题为基础,让其获得更好的亲属支持和社会支持,促进其积极与社会接触,强化案主的社会功能,最终解决案主的问题。
        (1)倾诉和宣泄负面情绪。充分运用倾听和引导技巧,让老人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种种想法毫无顾忌地倾吐出来,然后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2)认识情绪、面对现实。通过面谈,案主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3)以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结合各项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案主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支持,协助其重建社区支持网络。


通过与案主的沟通最终将介入目标进行了如下排序:
1、帮助案主缓解孤独无助,焦虑不安等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2、帮助案主改变一无是处、糟糕至极等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3、鼓励案主走出来,多尝试,协助案主扩充社会支持体系。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1、在社工与案主接触初期,社工注意观察案主个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个人情绪问题及日常生活情况,同时协助解决家庭小事。社工在此过程中真正关心案主,建立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良好的专业服务关系,为接下来将双方专业关系升级到信任层次打下基础。
        2、“同理和陪伴”是社工介入重点,时时、刻刻向案主传递着“社工与你同在”的价值理念,协调案主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3]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家访中,鼓励其主动与人沟通、跟经常探访自己的外孙女交谈日常生活往事、鼓励与社区邻里主动交流,案主的不良情绪得到了理解和宣泄。
        3、利用居家养老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向志愿者为案主提供探访、陪聊等服务。从而增强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让其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支持、减轻孤独感。
五、总结评估
        量表评估:社会工作个案问题评量表,个案开展前期与后期分别让案主进行填写,通过前后量表分数的对比检测案主社会工作个案的情况是否得到改善。在社会工作个案问题评量表显示,案主在不良情绪出现频率问题上由之前的5分最终下降到1分;个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由之前的2分提升为4分,在社会支持体系方面由之前的4分下降至1分。由上可见,案主的问题不管是指个人情绪方面,还是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方面都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
        案主评估:对自己的评估,案主表示自己学会去改变想法,学着积极思考问题,跟钟点工和护工进行沟通,每天都会在门口锻炼,走出家门,重新与社区中的老年人,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由于社会工作个案目标达成,故做结案处理。结案阶段,社会工作个案辅导目标实现如下:
        情绪方面,通过社区邻里的访问得知案主以前大多是在家里,没有外出,看不到面的。现在的情形改变了,案主经常走出来,在家门前的马路边走几圈,锻炼身体,也发现案主忧郁情绪有所减轻;行为方面,在社工的鼓励和社区同伴的陪伴下,经常会参加社会工作者举办的文娱活动,还跟同伴到老龄人活动中心玩。??
        经过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案主的情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可是作为失独老人,需要社区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慰问,因此隔一段时间社工依然会探访跟进老人具体情况。
六、专业反思
        在社会工作个案服务中,社工为案主提供帮助不可避免,但更应该考虑的是在提供帮助后案主能否有所改变。案主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潜能,通过专业的服务,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学习新技巧新方法,从而为自己增能,因此社工必须重视案主个人能力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同春芬,吴楷楠.论“以房养老”对于失独家庭的适用性问题——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8(04):77-83.
        [2]宁玉梅.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的比较[J].学理论,2013(25):130-131+210.
        [3]刘天俐,宋新明,程飞达,王呈珊,张钟杰,荣超,刘明明,向媛媛,朱廷劭.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失独老人心理的影响——基于需求层次论的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9,25(04):87-93.






作者简介:
邓菊秀,于2019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现任虎门居家养老项目小组任职项目负责人,6年多的老人社会工作经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