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有格局才有担当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孔祥国
[导读] 格局意识中既有企业领导者把握工作格局的理念,也有领导者对认识与格局关系的揭示,还包含着企业领导者对开创企业新格局的期待。
        孔祥国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117000
        摘要:格局意识中既有企业领导者把握工作格局的理念,也有领导者对认识与格局关系的揭示,还包含着企业领导者对开创企业新格局的期待。可以说,提升格局意识是提升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素质的要点。
                 
        什么是格局?从概念上讲,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由于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格局也不一样。对一名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念,就会有不一样的格局。
        宋代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而后操术者人人争谈格局之高”;清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明则格局已定”;陈志岁在《江南靖士诗稿》中写道:“汝辈生资高过我,希开格局在新时”。这里既有对领导者看重格局的描述,也有对认识与格局关系的揭示,还有对新格局的期待。
        格局意识是提升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素质的要点。有格局,才能体现一个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格局与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格局实际上是这三观的另一种描述,不能单纯用大小来描述,还要有精细度来衡量。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世界认识越广,对事物发展的认识越精细,就越会产生正确的思想,因而格局就越大。格局大从而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使之有好的收获。反之对世界认识越小,越不了解事物发展机理,格局就越小,就会只关注结果,忽略其中来龙去脉。这样的干部往往就会自私,就容易抱怨,因而欲望特别强烈。这样的干部就会觉得在工作中付出越少越好,在利益上索取越多越好,尽量达到占有的目的。
        对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来说,格局是德行的基础,有广阔的格局才有宽厚的德行;格局是能力的支撑,有高远的格局才有突出的能力;格局是公道正派的源泉,有明晰的格局才有公道正派的理念;格局是廉洁自律的底气,有标线的格局才有廉洁自律的坚守;格局是为人师表的动力,有内力的格局才有为人师表的体现。
        一个领导者的格局与他的胆量、智慧、眼光、见识、爱心、使命感和责任心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胆量是有格局的前提。一个领导者做事必须具备一定的胆量,有了胆量,机会到了眼前才能抓得住。否则,当机会来到的时候,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企业发展的大好机会将会错失,到头来空留遗憾。
        智慧是有格局的条件。一个领导者拥有智慧,在处理企业各种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被事物表面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做事情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
        眼光是有格局的要求。一个领导者看待事物长远,才能走的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无远虑也必有近忧。如果只盯着个人和企业的眼前利益看,势必目光短浅。眼睛能看到的地方是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是眼光。
        见识是有格局的底蕴。在现代企业中拥有足够的信息量,才能提高领导者的见识。而有了见识,才能理解自己不能理解、明白自己不能明白的事情,对企业发展方向和规律才能有正确的把握。
        爱心是有格局的张力。

心中有大爱,做事无障碍。领导者有爱心,他的格局肯定大,这样才能做到公而忘私。当爱心使你放下私心为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时候,你的格局就充满了坦然愉悦和淡定。
        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有格局的动力。有了责任心,就有了担当的勇气,也就会放大我们做事的格局使命感;有了使命感,领导者就不会仅仅为自己的得失计较,才会活的大气,才能成大事。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格局自然是大的。
        既然格局决定领导干部的发展空间,那么如何提高领导者的格局呢?这需要气度,也需要胸怀,更需要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担当与责任”的阐述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习近平还认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领导干部如果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拥有这样的认识:“有大担当,才有大胸怀;有大担当,才有大气魄;有大担当,才有大格局;有大担当,才有大作为。”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找到强化担当意识和体现担当责任的举措,是拓展领导干部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中不能回避的课题。
        在理解“担当与责任”的基础上还必须意识到“责任担当”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在“担当意识”中应当体现 “三个必须”:即必须了解职工群众的心境,必须理解职工群众的心愿,必须倾听职工群众的心声。这就需要“怀大的格局,负大的担当,尽大的责任,有大的作为”。
         “担当与责任”在领导干部身上最重要的体现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实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 当与责任的论述,使之融入到格局意识之中。领导干部首先应当认识到“担当与责任”是一种感恩:是对组织多年培养的感恩,是对同伴相互支持的感恩,是对群众给予信任的感恩。作为领导干部还应当认识到“担当与责任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担当与责任”既包括对民族国家和企业的崇高责任,也包括对身边的人,对同志、对家人、对陌生人、对一切负责对象的责任。不要以为一谈担当与责任,就一定是一件大事,其实大大小小中都体现着担当与责任。
        关于格局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尽责才能圆梦”的新理念,这为各级干部尽责担当、共筑中国梦指明了路径、提出了要求。各级干部应当把担当与责任有机地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境界当中。一个领导者对责任的担当和履行,实际上是出自他的信仰和追求。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有格局才有责任,有格局才有担当,有格局才有梦想。实现梦想是担当与责任的体现,责任与担当又是道德的一种呈现;勇于担当是责任意识的力量展现,敢于纠错是责任意识的人格表现。而责任意识的力量展现和人格表现都是有格局的显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