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提旧论,再攀新高——多角度审视教学方法,各方位提高多媒体的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雷鸣
[导读] 《多媒体技术》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之一,笔者所在的学校,因学生的生源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选定这个模块做为这几年的选修内容。
        雷鸣
        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  
        《多媒体技术》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之一,笔者所在的学校,因学生的生源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选定这个模块做为这几年的选修内容。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本以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的规律来看,他们会在视觉、听觉上更能有所发挥,但失望也随之而来,学生在学习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常不同的课堂内容,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往往是有很大的出入;而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在相同的课堂内容里,也相应的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笔者通过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片段,来重新审视一个老生常谈的教学方法问题,并以此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从教师的主导性看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 最早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教师作为施教行为的主体,“教师主导”是以承认教师是施教主体为前提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指导者、辅导者。
1、减少主导成分,转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在《多媒体技术》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引导,如对课堂情景的创设,情感理念的灌输等,都是一板一眼的,没有任何怠慢。这种方法是典型的传授型教学方法。
[片段一]:课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笔者通过展示平时收集的亲身经历的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些照片,喜形于色,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体会和想法来引导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以为这样的亲身实践的内容能让学生更有体会,但这种过多的主导”形式让课堂的教学方法略显单一,而且主观性太强,局限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显然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或许,这样这节课的内容精彩度是有的,但学生能否吸收和消化就不得而知了,课后经过我的调查,学生只能描述我在课堂上讲述的情节,而仅仅是我的亲身经历,而真正对多媒体技术和生活的关系却没有多大的认识,显然这节课的效率显得不那么高效。因此以后的本课时教学方法就相应的采用了: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如:“1、发生在你身边的技术变革”;“2、你畅想的未来的多媒体技术世界”,引导学生,让他们对照课本自行讨论,讲述发生在他们自己身边的事情,然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提升,这样不仅让学生分享到了他们自己的实践经历,也让教师有充分余地发挥组织者、辅导者、指导者的角色,更让课堂的效率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2、把握主导时机,转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的主导性还要体现在能适时的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向,一贯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课堂,毕竟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人生观并还不是非常完善,还需教师“指点江山”。
[片段二]:教授photoshop,在讲解羽化的操作时,平时有点水平的一个学生没怎么注意听讲,在做作品的时候他自己摸索出来用橡皮擦改变硬度大小擦除可以得到模糊的效果,好像比羽化的范围来的更广泛一些,一经他这么发现,把周围的同学都带了起来:我这种方法也可以达到效果的,你也用用看。这样一来,本来羽化的过程有点复杂,学生排斥的心理发生的作用,再让他这么一“搅乎”,都用了简单又方便的橡皮擦。
        本来在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多种方法都能达到最终的作品效果,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一些课本既定传授的知识点。这节课本来就是让学生了解羽化的操作过程后,让他们自己发挥将作品完善,但此时,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总结、纠正,适时的转化这节课的方法,却让他们一做到底,觉得照样画葫芦不会出错的话,那是学生自己放弃了主动权,这节课的知识点的落实就成了一场空,效率低下,知识点成了虚设。
[解决方法]:教师应及时的重点分析在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顺序问题(难点),也提及这个“小聪明”同学的使用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不伤这同学的自尊心,在落实了知识点同时也教了学生其他的小技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从学生的主体性看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主动性、能动性和差异性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导是导向,而不是象片段一这个情况,那必将导致教学中“无学生”的现象,产生满堂灌、一言堂甚至越俎代庖的现象。


1、把握学生的主动、能动性,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这个主体,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看出点端倪。笔者的课堂有时候就像片段一所描述的那样,简单的传授式方法来进行教学,其实学生已经是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就应该把握住机会,让学生痛快的发挥一番。
[片段三]:在photoshop的教学中,讲解套索工具的时候,笔者因考虑到学生会被套索无端的“缠绕”进去,最后选择的区域变得杂乱无章,所以仔仔细细,兢兢业业的从头“套”到尾的演示了一番,花了1分钟的时间,然后提醒这提醒那,演示一个套索足足花了5分钟时间,底下的学生早已经按捺不住尝试的心情,在笔者套索的过程中有点不耐烦,效率低下。
[分析]:教师应该清楚的了解,套索工具想要讲解的让学生深入明白他它应用的一些区域,不要和魔术棒混淆起来的话,你非得找个复杂一点的图片给学生演示,其实教师自己套索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的操作,不然区域就不完整,给学生演示的就失败或者不完美了,也就达不到知识点落实的要求了,所以笔者就很有耐心,不顾其它因素的存在而“自得其乐”。
[解决]:此时,能动性很强的学生想自己动手的心情教师应该有所察觉,让我们的思路停一停,给学生做一做,基于一个问题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他们也“碰碰钉子”,针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更高的解决方法,也去体会这个工具的使用过程,让我们的课堂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相应的、及时的转化为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样不是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吗?并且他们的主体和能动性也得到了发挥。
2、关注学生的差异,转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有时候往往在课堂中急切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完成布置的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任务驱动方法,可在学生主体性充分体现的同时,笔者也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主体,每个主体有不同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让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稍作修改和提升。
[片段四]:第一排一女生,在没涉及纯技巧性的软件(photoshop和flash)的前期操作:浏览网页,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为的是让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能得到全面的发挥,那时感觉她还是没什么大的问题,还是很自然的拉动滚动条,切换窗口,在上个学期只是感觉她动作稍微慢了点而已,可当一接触ps,问题来了,ps界面的内容很多,要纵观全局,工具箱中的工具要频繁的使用,而且左手要适时的动作,再加上对作品的创意,还要有自己的思想,想法,这时的她好像是完全不会了。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会要求学生除了根据任务完成目标之外,还要加上自己的创意,此时的她就很慌张,手都硬了,什么都没完成,终于,眼泪掉了下来。
[分析]:笔者在对学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挺到位的,可这个女生的这种现象是笔者始料未及的,是任务太难?是她对这样的课程内容不适应?是她对这样的课堂形式不适应?之后一了解,三者都有。再后来经一打听,这样的学生还为数不少,特别是女生,上学期的任务相对来说比较机械化,加大了难度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类学生,明显是和其他的学生存在这理解、操作上的不熟练、不自信等差异,如果我们的课堂还这样搞一刀切的方法,这部分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困难,加上可能存在胆小的情况,不敢问老师,到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掌握,效率低下。
[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是对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番调整,也就是所谓的分层教学,2003年的时候,笔者的《分层教学的尝试》一文中也早就提到这种方法的实行,而且是实验了2个学期,后来因工作量太大而停止了,现在重提这种课堂教学方法,笔者又有了一个新的感受,无需每堂课都采取此种方式,分层也并不是花在每个教学内容上都合适的,就此类教学内容的掌握,有的学生还有很大的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好好的之前就策划一下,或者课堂灵活的调度教学的方法,即一些有困难的学生降低难度,让他们将自己的定位定好,对一些有余力的学生则加大难度,让他们自己挑战难度,这样每个人的学习效率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教学效率也就提升了。
        尾声:在《多媒体技术》模块的学习中,还有很多片段值得我们教师一一去反思,从中都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挥应该占课堂任务发挥的70%,但由于笔者以往思路的局限,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不协调,从而导致《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工具的效率的下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是提高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时间),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正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成功体验中提高他们的扎实的技巧和理解,而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转化也是我们的切入点和重点,它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探索,研究,事先的“预设”和课堂能精活的“生成”方法都是考验一个教师的能动性,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和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驾驭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使我们的课堂效率保持一个高度,一个深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