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吴董良
[导读] 在教育部门倡导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新形势下,改善和完善初中教学现状,增强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并积极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
        吴董良
        长兴县龙山中学  
        摘要:在教育部门倡导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新形势下,改善和完善初中教学现状,增强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并积极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因此,学生应该继续自由探索,增强科学的核心,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初中科学教学活动中,要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到每次探索活动和每个教育环节中。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使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初中科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部门对初中科学课堂引起了高度重视,因此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素养是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代表着整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初中阶段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近几年来,学校展开初中科学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本文就是针对发展初中科学核心素养,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初中科学核心素养
        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科学素养首先包括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能力,也就是指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科学素养还包括学生们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以及操作能力,最后,学生们还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来指导自己的发展。
二、培养初中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方针在实际教学的具体应用。“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及实践所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部分组合而成,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基础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并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对策
        (一)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验,创建科学兴趣小组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求学生们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验中解决问题。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初中学校的科学实验配置都有待完善,所以如果学生们只是利用实验课进行练习,时间是完全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老师们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展开虚拟实验让学生们进行练习,在学习《宇宙的起源》的过程中,为了学生们增加对宇宙知识的了解,学生们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3D太阳系恒星排布图,然后上传到网站上,帮助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这一章节。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科学实验之中,是为了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们形成自己学习科学的思维体系,此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智慧课堂来组织自己科学兴趣小组,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进步。
        (二)师生之间相互协作,解决疑难问题
        在初中科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很多专业且抽象的知识点,学习的难度又增加了一些。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师生要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使教学氛围更加激烈,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比如,对探索宇宙知识进行学习时,宇宙天体会发生各类变化,再加上银河系、太阳系的知识点也比较抽象,这对学生掌握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征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困难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初中科学课堂的核心素养。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物质的溶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有关物质的溶解过程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真实地看到溶解过程,理解溶解概念的含义。只有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后,才能让学生提出更加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四)引导科学探索,创设真实情境
        科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导入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热情。科学活动是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而科学知识是逻辑强、结构层次深的理论。虽然科学知识和自然联系密切,但是对于枯燥乏味的文字性知识,学生仍然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会影响后续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让科学活动高效开展起来,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每一项科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一个科学现象而展开实践研究的,因此,教师不妨试着将科学情境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形象化的科学情境产生浓厚兴趣。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是“酸碱的化学反应”。在上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将家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带到学校,模拟胃酸过多时吃药的中和反应。通过对真实情境的观察,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酸碱反应的效果。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原理: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碱反应的本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这样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非常有效。
        (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完《电路探秘》和《电与磁》两章内容时,教师就可从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入手,帮助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向学生展示一些科技达人改造后的房间,并进行引导:“大家都知道,现在人工智能在生活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大家熟悉的明星林志颖就对自己的家进行了智能改造,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指挥家中的电器开始工作。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熟悉基本的电路构造,大家可以利用我们课上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确立项目主题,共同对家庭电路进行研究并改造,并画出设计图,在结项报告中阐释清楚小组的设计理念,完成报告。”这一项目的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增加了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参与程度,让学生获得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就之感。而在实际参与项目设计时,学生亲身体会到串联、并联的区别,电流、电阻的作用,在实践中夯实了基础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初中科学教学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对于不同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实施主题教学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各种科学科目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行思想,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六大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文忠.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34.
[2]王首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08):28-29.
[3]杜少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科学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19(24):111.
[4]夏兆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新概念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2019,37(08):32-35.
[5]倪世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及其优化[J].新课程研究,2019(16):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