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青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第二课堂能够通过各类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塑造和熏染,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辅助。优秀传统文化下的第二课堂能让大学生了解、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能较好的将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人文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下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文、史、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文化精髓烙印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中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形的内容和理念与无形的感染和熏陶结合起来,在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类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自觉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引领了整个社会,唤起了国民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树立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素养”是由平日里经过日积月累的修习,不断供养而得到的良好习惯和素质教养。它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而累积形成的一种品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是否能在纷繁的物质世界中做到自我意识以及自我精神的独立,是否可以凌驾于物质之上,更加清楚、更加透彻地看待社会,不在迷途大海之中失去航行的方向。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精神源泉,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以及意志方面形成合理的认识结构,培养其优良品质、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结合第二课堂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不局限于课堂地点,学生的参与旨在深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艺术方面的才能或是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的一切活动。以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挖掘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上的兴趣点,以新的方式、新的途径提升学生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丰富课余校园生活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三、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对策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建设
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人文底蕴足、艺术品味高的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师资队伍方面,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传统文化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打造专业指导队伍;培养方案方面加大传统文化培育的比重,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人文、艺术类课程,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其次,建设高雅而具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在校园里开展建筑、校舍、道路的命名活动,书法、绘画、民族器乐大赛,这些都可以在无形中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民族传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其人文修养。
2、增加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实践地
高校增加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实践地,依托社会的力量,加强教育资源,为学生在校外建立起传统文化第二课堂的实践地,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参观文化古迹和名人故里,亲身体验身边的历史文化,真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从中受到心灵的感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探求的内在动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3、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大学校园中,兴趣社团是大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参与度极高的学生组织之一,因此组建、指导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主旨的各类文化社团是达到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根据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不同兴趣选择,在学院、各团支部多层级成立如中华诗词朗诵、民间故事演讲、传统手工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戏曲、武术等各方面的若干特色兴趣社团,每个社团配备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并聘用1-2名有特长的学生骨干担任组长,通过定期的学习、交流、实践、分享等活动,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展学生素质。
4、加强民族文化礼仪教育
“不知礼,无以立”,人文素养缺失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便是交往礼仪的缺乏。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中加强民族礼仪教育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民族传统礼仪教育不是简单复制礼仪的外在形式,而是要学习传统礼仪内在蕴含的“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等人文精髓,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中去,这样才能使当前社会道德文明缺失现象少发生或不发生。
5、组织传统节日纪念活动
中国有着众多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例如家庭团圆的中秋节,尊重老人的重阳节,缅怀古人的端午节,祭拜先祖的清明节。这一系列的民风、民俗蕴含着极强的民族特色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要开设讲座或组织中国节日体验活动,例如在中秋节组织不能回家的异地学子给父母写一封家书,在重阳节组织同学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通过传统节日体验活动,能让从大学生深刻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和睦、谦逊有礼等理念。
6、引领阅读古典名著
高校应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有选择性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文学素养,丰厚人文底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大学生如能多熟悉一些优秀传统化中的名篇名句,对培养大学生情感体验和人文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其文化品味和审美功能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通过古典名著的真、善、美以及人文精神内化自己的人文素养,便可自觉发现不足并进而完善。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人文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家庭的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应充分围绕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大学生的认可是其存在的意义,而大学生是否参与取决于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因此要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就必须“量身定做”合适的教学内容及趣味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在讲座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是否适合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其次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全面,照顾大学生不同的喜好。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提高文化鉴赏品味,完善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琛,任文青.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120-121.
[2]李璐.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学,2015
[3]董弋欧.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4]何锋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1(5):82-84.
[5]薛晓华.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5-86.
[6]刘大允.基于优化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析[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7(3):84-85.
[7]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60.
[8]姚群秀,赵硕.基于科学人才观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