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娇的故事——残疾人就业之路的困惑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王永东
[导读] 既然双方都有需求,社会工作者设计了“有爱传播”——居家助残关爱计划。
        王永东
        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摘要】残疾人群体中有部分轻度残疾的残疾人,具备自主活动能力、劳动能力,有较强烈的就业需求,但因为各种原因(如:自信不足、能力不足、企业不愿意录用等)而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部分重度残疾的残疾人基本活动能力受限,有的肢体缺陷难以自理,有的心智发育不全不懂得自理等等,他们都有基本居家服务需求,但碍于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人力资源有限等导致其基本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在社会层面上,随着助残政策越来越完善,残疾人能得到相关的帮扶、津贴补助、家庭无障碍改造等;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只针对独居高龄老人,而需要该服务的残疾人因未达到条件(独居和高龄)而未能享受到居家服务。既然双方都有需求,社会工作者设计了“有爱传播”——居家助残关爱计划。
        【关键词】轻度残疾人  重度残疾人  就业  居家服务
        【正文】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的困难比普通人更多,残疾人因自身条件的局限,学历普遍不高、与社会脱节,导致可以选择就业的领域比较狭窄,要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必须使其掌握一定的工作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树立实务的择业就业观。
        “有爱传播”——居家助残关爱计划获得了东莞市虎门慈善会的支持和资金资助,该项目创新了轻度残疾人帮扶重度残疾人以获得劳动酬劳和就业技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自我价值,实现“以残助残”的双赢模式。
        小娇,是“有爱传播”——居家助残关爱计划服务队伍中的一员,是项目成立之初第一位响应并加入的服务对象,也带领了其他服务对象加入了服务队伍,她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可以说小娇是服务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据社会工作者了解,小娇心里一直存在一件心事,就是就业问题,她尝试过四处求职,但均被居于门外,唯一一次工作经历就是当临时工帮一下小加工厂看过门面。她残疾程度轻,平时很多事都能自主完成,很想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但碍于肢体存在缺陷、年纪偏大而没有用人单位愿意聘请。她单身,没有儿女,一直跟亲属(哥哥)一家人同住,虽哥哥一直接纳这个妹妹,但小娇心里始终有些寄人篱下的感觉,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此感觉越强烈;因为自己没儿女,也担心日后老去时无人照料,有时候会感到很焦虑。小娇每月的生活开支就靠低保金和残疾津贴,如遇到其他较大的花费就得靠哥哥资助,所以她最大心愿是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增加收入。
        小娇残疾程度低,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在家庭支持系统上只有哥哥一家人,但觉得在哥哥家白吃住,自己想有点贡献。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认为,小娇的残疾对工作影响不大,只是缺少工作经验和一个供残疾人就业的平台;对于家庭关系则需要与哥哥一家人作一次深入的沟通,互相理解大家的内心想法。


        直至“有爱传播”——居家助残关爱计划的立项,社会工作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娇,向小娇说明项目实施计划后,我们一拍即合,就这样小娇成了我们项目中的第一员。接下来就是招募有意愿接受居家服务的重度残疾人,小娇跟着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走访,最终成功为小娇配对3名重度残疾人,即小娇需每周为3人各提供一次上门居家服务,包括日常清洁、衣物洗涤等家政服务,并获得相应的劳动补贴。就这样,小娇有了自己的一份“工作”。有了工作后的小娇心态较以前开朗了,话多、积极参与轻度残疾人服务队伍内部活动(如:团建、经验分享、协助社工统筹活动等),还带领了其他残疾人朋友加入。放下了心中的一些顾虑,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小娇与哥哥坦诚自己的心事。其实哥哥一家早已视小娇为家庭一份子,是不可缺少的一员,让小娇放下了最大的顾虑。小娇在家中充当“管家”的角色,几乎操办了家里的家政服务,有了“工作”经验的她更加做得得心应手,家中事务有专人打理让哥哥夫妻俩能更投入工作,家庭成员各司其职。
        该项目实施周期为一年,这是否意味着项目结束后小娇就得“失业”呢?社会工作者早在开始时就说明了项目是有时段性的,补贴随着项目结束而停止;但更希望的是能借助该项目为小娇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劳动技能,用技能武装自己。在宏观上看,社会工作者更认为项目服务只是一个开始、一块垫脚石,让更多像小娇这样的人能自主工作,即使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也能累积居家服务能力,在家庭中也能有所贡献,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家庭系统中建立自信、巩固家庭地位。
        “有爱传播”——居家助残关爱计划服务队伍除体力劳动外,还提供了心灵劳动。就像小钟和小李,都是因中风致残,小钟康复情况良好,能自主外出活动;小李自主活动能力较差、独居在家、较少出门。由于他们年纪、残疾类型相仿,社工为其配对服务,也一拍即合,从互不认识到彼此成为了朋友。小钟定期上门探望小李,一起聊天、一起下棋、陪护小李在家门口散步、做康复训练。这种已建立的友谊关系,社会工作者相信友谊会传承下来,不会因项目结束而结束,相信会孵化出更多的小娇、小钟和小李。
        社会工作者人为,让残疾人走出困境除提升自身能力外,还需要社会的关怀与接纳。虽助残政策越来越完善,各种保障体制得到落实,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也同样存在,特别在求职、就业上,残疾人常常受到歧视或不公对待。残疾人由于身心的发展存在某一方面的残缺,在社会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残疾人的特殊困难与需求,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生活,融入社会。?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吴艳雪——《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实现增能的行动研究》
作者:王永东,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线社工,于2015年进入残疾人服务领域,有5年的一线服务经验,2018年发表过《论精神障碍患者与社会工作》一文,2019年孵化了“有爱传播”——居家助残关爱计划,并入围东莞市虎门慈善会2019年“创益种子计划”公益创投项目的1资助名单,获得5.7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担任项目负责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