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创新教育学习理念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莫文业
[导读]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
        莫文业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摘要: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本计、党之大计。
关键词:创新  学习理念 教育 培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断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改革总要落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才能生效,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手段的高低,而这显然要受学习者学习观的影响和制约。在自主学习的影响下,创新学习观应运而生。
        一、学习者学习现的变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学习观的变革正在能兴起,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长期来,特别是应试教育中,人们习惯于狭义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把学习狭义地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一种维持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把学习概放在广义的理论视野中理解和运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的学习活动同人类的物质生产一样,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1975年,国际著名的罗马学术论坛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就曾经预言:“新的学习观将对现代文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学习能提高一个人发现和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系统地提出新问题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的是使学习者具有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创新能力。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结论性的知识,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学习的范畴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融人整个社会。它是终身的,无墙的。人们随时可学,随时可用,人际交往中的谈心,社会生活中的见闻,都能体现出这种学习观。因此,创新学习是种全新的大学习观。现在,素质教育的进展如火如茶,教育制度的改革也是大张旗鼓,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造就具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人文素质。可以说,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这种创新学习观。这项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创新学习的基本特征:预期性、参与性、自主性和主体性。
        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是积极直面人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能引导学习者面向未来而学,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内涵。参与性是化个性思维为创新性的社会化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参与性在于引导学习者具有团体意识,协作意识,义务感,责任感。参与性重在培养学习的社会性。


        如果说预期性重在培养一种个体思维的话,那么只有同时强调参与性这一社会性的特点,才能使预期性不致变成不着边际,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科学的预见,又可为有效参与提供有益的启示和良机。所以,预期性和参与性这两方面只有结合起来,才能互相补充,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自主性、整体性则是实现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自主性是使自身的生命状态提升到一种主动驾取自身命运的积极状态。但自主性又不等于任意性。它是在外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地享受和占有自由的机智和权利。整体性是确认个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与集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能学习,关心周围的世界,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强调自身的发展时能考虑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到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是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创新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要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学习,教师首先要开展创新性教学,充分运用课程的特点、教材内容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以创新为尺度,并加以调整,适当补充,拓宽。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与权威,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在课堂上只注重讲解、习题指导,只重视单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推行到今天,我们都已经意识到,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是进行创新学习指导的重要前提,没有善于创新学习的教师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善于创新的学生。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经常地充实新的知识,为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提供基本材料和原动力。经常开展阅读,交往,自由讨论,开拓创新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进而会动手做。
        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创造能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景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重要的  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以强化。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各种活动,努力调动各种教育因素,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受教育的空间,以增加他们自主选择的余地。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更应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摸索思考,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参与的机会。通过课内外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理念最终实现学习观的变革。
        
        参开文献: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中创新学习观念的培养》 作者:颜建平、毛经文,期刊《教育家》2004
        《更新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王艳芳,期刊《中小学教育》2011

作者简介:莫文业,男,1962年,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副教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