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马春丽
[导读] 随着应用型大学的提出,国内外对于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教育部倡导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各地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马春丽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1700
        摘 要:随着应用型大学的提出,国内外对于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教育部倡导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各地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但也只是针对某些发达区域,某些信息科技专业,其他地区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都不足,且缺乏评价体系,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很难达到大家所期望的效果。本项目通过对我校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协同育人项目评价体系。
        关键字: 多方协同育人 机制 评价体系 构建研究
        
        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等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多方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企业行业学院、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云南工商学院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多方协同育人,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另外对于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发达地区完善,企业数量相对不多,企业结构相对单一,管理水平相对局限。该课题以云南工商学院作为研究的对象,我校现有多个国家产学研合作项目,为该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和便利的途径。通过对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现状的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很多都流于形式,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深度、广度都不足,且缺乏评价体系,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并且和企业切合也不深入,很难达到大家所期望的效果。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对接,课程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深度融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特色,采取以下措施和评价机制深化产教融合,达到多方协同育人。
        一、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等要充分体现“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行业、企业和相应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对设置雷同、就业连续不达标专业,及时调减或停止招生。
        二、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制度,拓宽企业参与渠道,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校企协同育人,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细化标准、简化流程、优化服务。


        三、深入开展“工学交替”
        第一阶段学生在接受为期两年的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础上,由二级学院总体规划进行专业实习 “一专业一策”制定工作实习指导书,学生带着任务前往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一学期,工作实习效果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实习总评成绩由实习单位导师评分、辅导员评分、指导教师评分、实习答辩评分构成。
        第二阶段学生在专业实习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调整学习方法,在新的起点上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进入企业进行毕业综合实习,由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监督学生进行综合实习实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校外进行综合实习实训时,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由企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回校后还需根据实习实训前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考核,这是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深入产教融合、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各专业需结合自身优势和现有条件,强化突出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合作宽度,深化“工学交替”深度。
        四、“内部双元,校企协同”
        “内部双元,校企协同”是一种基于学校本位与企业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由学校主导,企业协同,教学和实践环节在校内开展。各学院分专业按卓越班模式组织实施内部双元制。首先从职业岗位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聚焦”(聚焦行业、岗位、能力)原则,将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到行业人才需求,将课程建设的内容聚焦于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面向专业能力的精度和深度开展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二是模仿真实企业环境,提炼“双元制”中“师傅”“内容”“场景”三要素,采用“五真教学”(真实的教学环境、真实的项目设计、真实的项目训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团队)。三是从核心能力出发,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做到导师负责、小班教学、项目任务导向。四是在教学方法中,遵循以“教、学、做、用、创”为一体的教学思路,采取“讲练结合”以及“学做”“学用”“学创”相结合的案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五是培育职业精神。每个班级配备专门的职业素质指导师,采用职业化管理模式,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五、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体系
        引入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分阶段进行能力考核,强调能力达标,由导师、同学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考核结果进行个性化辅导。
        六、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外引内培”方式,积极构建“双导师制”,引进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完善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校安排专门部门不定期的到教师实践单位去检查,另外教师回校后上交一份企业实践报告,确保在职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质量。
        七、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这一观点的提出已经有很多年,很多国家和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鉴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产教融合发展程度较高,在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及产业发展特色,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云南工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YGSKY004
        参考文献
        1、朱岱霖;“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职教通讯;2018年17期
        2、王德国;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态势与现状分析 2018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