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龙星源
[导读] 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国之间文化、经济以及科技交流日益密切,西方作者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到中国文化了,因而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中国形象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龙星源
        广西河池学院
        摘要: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中国人形象,但因为最开始对中国人的了解不深,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描绘存在一定的诋毁和误解,所以这些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形象都不是真正典型的中国形象。而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国之间文化、经济以及科技交流日益密切,西方作者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到中国文化了,因而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中国形象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国形象变迁
引言
        20世纪初以来,西方文学作家进一步研究了中国的形象,知道他们写的许多作品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大部分作者都是从自己的国家开始,认为自己是一种文化动力,在短时间内把电影的公认形象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中国。个别作家去的地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回国后的汉语表现也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也逐渐改变了中国的意识,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1异国形象与异国文化
        所谓外来形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人民眼中的形象,代表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看法,这种文化充分反映了该国其他国家的文化爆发,能够解释和传播其他国家的文化,以表明一个国家受到其他国家文化影响的程度。在外观阶段,图像的传播者不断扩大其图像,并通过其主观意识形态和对其他图像的排斥而在空间层面上扩大其图像。但是,如果民族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牢固的文化传承基础,国家文化发展必然具有文化特性作为基本特征。为此,在解读外来形象时,通常首先利用文献来熟悉文学中外来形象的描述,从而了解其传播的文化。文学中对外来形象的描述和外来文化的传播明显地融入了作者对外来形象的理解,在描述和设计形象时包括主观观点,包括他对外来社会背景及其在外来文化中的意图的解读。考虑到不同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化中存在差异,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外国形象并不是以作者的编辑和想象为特征,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外国的完整形象。
2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2.1近代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英国文学进步,英语文学把中国描述为一个对象,早在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六个世纪以后,在英国文学作家的头脑和英国文学作品中,中国的形象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正面形象、形象。在国家形象的整体情况下,是英国学者痴迷的国家形象,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对抗。因此,他们描述中国形象的出发点是更有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不仅是对中国形象的根本评价,也是对英国文化精神的根本评价。
        14世纪中期,英国约翰·曼德维尔爵士创作出了一本涉及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曼德维尔游记》,在该部作品中,创作者完全以夸张吹嘘的方式将中国描述成人间天堂,塑造出了一种无比美好的国度形象,书中描述到中国拥有着数不胜数的瑰丽珍宝,有着无比强大而仁慈的国家统治者,平民百姓安居乐业,一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该部书的推出,促使欧洲文学弥漫了一种“崇拜中国”的气息。
        著名的英国地理学家查德·哈克特于1599年出版了《海洋法》一书,全面描述了他的领土、边界保护措施、税收制度、政治管理制度、农业状况等。其中对国家学校制度进行了彻底的研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三大宗教。英国加强学校教育的国家意义和我国儿童的教育理念曾经一度轰动一时。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我们的贵重物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17世纪开始经由海洋运往英国王室,英国的建筑开始模仿中国。此后,“中国风”发展起来,文学对中国有一定的倾向。当时有几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马可波罗的游记、博尔顿的忧郁等等。
        18世纪,《世界公民》这部作品会见了人们。它是由著名文学学者Kol Smith撰写的,他进一步描述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全面描述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准则,主要应用于中国历史、独特的寓言和哲学。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导致了国家权力的增加,从而开始挑战甚至污染中国文化。1973年马龙尼从国外创造了中国,用词非常野蛮和腐败,无与伦比的愚昧和傲慢,强烈谴责君主制。
        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英国开始了外来入侵和扩张。美国不再像当时中国受到国家关闭的影响那样受到严重影响,欧洲持续的权力斗争使中国陷入困境。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渐落入肆无忌惮的“野蛮”民族之手,向中国出售鸦片,靠中国人的身体和经济储备维生,被军事力量压迫着中国,文学作家们在他们关于中国的作品中受到嘲笑。
        2.2近代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变迁
美国看待中国的方式与英国相似,部分原因是历史因素。从马可波罗到中国旅游,出版旅游杂志,欧洲各国都尊重并希望中国。17世纪,在传教士的带领下,基督教在中国的收购开始了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众所周知,美国与英国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美国在政治体系中主要受益于英国,而英国民法则是在中国学校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建国初期,美国从中国接受了很多,我们从文献中可以看到。1768年,美国政治家和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写道:“如果把中国的农业制度引入我国农业,这将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人眼里是“勤劳智慧的”。19世纪,英国商人走私鸦片到中国时,鸦片战争开始了,各国关闭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显现。大多数西方国家现已完成工业革命,结束了手工劳动的时代,在机械、生产力和生产方面急剧增加。但中国仍在手工工业的小作坊里,自然无力抵御联合国急剧增长的西方,导致全球对中国的认可放缓,权力下放意识转向衰落和失败。美国建国越晚,它对中国的看法越是源于传教士,最具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变成了详细描写中国人性格的“中国人性格”,以“黄潮”为重要依据。
21世纪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经济逐步恢复,最著名的三首中国美国文学歌曲Hershel,这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当代文学作品,为新世纪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笔者在中国生活了近十年,认识了中国人,在一本书中认识了他们,书中写道,中国人虽然很友好,但也是由仇外心理组成的。然后中国制度发生了变化,美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形象的描述,既有正面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有的英美作家对中国本身充满了偏见,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会对中国形象进行恶意丑化,而有的英美作家则会站在客观的角度真实描述中国形象。但无论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都应该积极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我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J].现代交际,2019(12):102-103.
[2]刘静.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戏剧之家,2019(10):224-225.
[3]刘巧平.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61-62.
[4]舒大钟.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文学教育(上),2018(07):128-129.
[5]吕双.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