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鼐宫的由来与莽鼐文化的内涵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赵文生
[导读] 黑龙江省克山县双河镇中心村,原称莽鼐宫,是因清代厄鲁特蒙古首领巴桑来此创建而得名。
        赵文生
        (黑龙江省克山县 161600)
                                          
        一、莽鼐宫的由来
        黑龙江省克山县双河镇中心村,原称莽鼐宫,是因清代厄鲁特蒙古首领巴桑来此创建而得名。
        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十七日,辅国公巴桑统领依和部从新疆不远万里来到呼雨尔河(即乌裕尔河)南岸高地莽鼐冈(今克山县双河镇中心村),建立辅国公府(称之为莽鼐宫)。在此编为依克明安旗,隶属黑龙江将军。以建牙莽鼐冈,故又称莽鼐旗。
    位于克山县双河镇中心村的滨河遗址,“据考证该址曾为依克明安公的分属‘贝子府’,清中叶曾在该乡群心、众心村建有前后2宫,管辖乌裕尔河两岸东段的广大牧地。当时建筑为砖瓦结构的宅院和庙宇,为其烧制砖瓦的窑坑尚存,群众历来称之谓‘大窑’。”[1]滨河遗址即是当时依克明安旗的行政中心莽鼐冈,当时建筑的砖瓦结构的宅院和庙宇,就有可能是最初的“公爷府”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喇嘛教寺庙。前宫和后宫有可能分别是辅国公府(公府)、札萨克府(旗府),即莽鼐宫。巴桑等历代辅国公,则被称为莽鼐公。
        依克明安旗初建时辖区较大,总面积二万八千平方公里。其辖界,东自小兴安岭大青山西麓讷谟尔河及乌裕尔河源,至通肯河西岸;西至九道沟(指龙安桥以南之乌裕尔河)一带,经宁年站(今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富宁村)嫩江东岸,至讷谟尔河入嫩江处;南界自今明水县南边至林甸县东北边一带与呼兰、杜尔伯特毗邻;北界至讷谟尔河与布特哈相接。东西长约三百五十里,南北宽约三百二十余里,大体包括今克东、克山、拜泉、依安、明水、青冈、安达及北安、富裕、海伦、通北之一部分。在依克明安旗四个部落中,依和部居西,鄂吉格斯部、杜尔布德部居中,特楞古德部居东。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阿拉善部人,附属于其他各部之中。
        在设置依克明安旗之后,又在其附近设置了莽鼐卡伦。“《朔方备乘》:‘……。莽鼐喀伦、绰罗喀伦、博尔齐勒喀伦,以上三喀伦亦在齐齐哈尔城境内,隶齐齐哈尔城副都统专辖。……’”[2]莽鼐卡伦的位置,据《黑龙江舆地图》记载:“额鲁特依克明安一旗……初安置于齐齐哈尔莽奈岗东北,跨瑚裕尔河两岸,设莽奈喀伦防范之。”又称:“……有水自来可屯北流注之,又西南流7里有纳约特沟,迳莽奈屯之西,迳南来注之……。”根据这段记载,可断定莽鼐卡伦位于今克山县双河镇中心村东北部。
        依克明安旗辅国公共七位,世系如下:巴桑,乾隆二十六年(1761)卒;色凌德济特,巴桑长子,乾隆二十六年(1761)袭任辅国公,四十年(1775)诏世袭罔替,五十五年(1790)卒;尼玛咱木布,色凌德济特长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袭任辅国公,道光六年(1826)卒;乌布图那逊,尼玛咱木布嗣子,道光六年(1826)袭任辅国公,于同治二年(1863)卒;巴克莫特多尔济,乌尔图纳逊孙,同治二年(1863)袭任辅国公,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卒;巴勒济尼玛,巴克莫特多尔济长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任辅国公;哈钦苏荣,巴勒济尼玛长子,一度任伪旗长,伪满康德八年(1941)被免职。
        札萨克一等台吉共五位,世系如下:阿卜达什执政五年后,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卒。其长子德勒格尔同年袭任,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卒。德勒格尔长子鄂齐尔同年袭任,于嘉庆七年(1802)卒。鄂齐尔子托克托霍于同年袭任,道光十五年(1835)卒。托克托霍子毛诺海同年袭任,道光二十四年(1844)褫职。
        毛诺海当政残暴,旗民派代表向黑龙江将军衙门陈冤,将军衙门查实后罢免毛诺海,改由辅国公乌尔图纳逊掌政。乌尔图纳逊改革了以部族作为管理体制的旗制,下设佐领二、骁骑校三,将四部居民分为四个艾马克(即部落)。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莽鼐宫辖区内只居住百八十户人。同年,在今富裕县富海镇大泉子村建立贝子府,在莽鼐宫设立“莽鼐宫”三分署,仅有管事及蒙兵7人,管理乌裕尔河流域东部地区。
        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在乌裕尔河流域以游牧经济为主,兼营渔猎耕作。耕作技术简单粗放,所获粮食有时不敷糊口,常与邻近民族以物易物。初来时五畜俱全,畜种有马、牛、驼、绵羊、山羊,骆驼后来绝迹。到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牲畜总数减半。到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牲畜数量少到只能维持生计,有的牧民已无牲畜,只好给牧主去作牧工。这种饥寒交迫的游牧生活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1875~1908)末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辅国公巴乐济尼玛在莽鼐宫开办烧锅兼油坊和砖窑,成为克山县最早的工业。烧锅从业人员58人,年产白酒20万斤,除销往本县外,还销往讷河、拜泉等地。
        依克明安旗自1757年在莽鼐宫设旗立府,至1948年撤销,共存在191年。其中138年是活动在以莽鼐宫在中心的地域,所以莽鼐宫是莽鼐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莽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方。
二、莽鼐文化的内涵
        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在乌裕尔河流域驻牧耕垦,将自己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带到了这里,对乌裕尔河两岸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语言和教育
        厄鲁特蒙古人属于蒙古语中的西北方言,依克明安,“依克”乃蒙古语“大”之意,“明安”乃蒙古语“光明安泰”之意,依克明安为“正大光明”之意。莽鼐,为达斡尔语“振兴”或“兴盛”之音讹。依克明安旗的姓氏,有依克明安氏、察罕图黑等。
        初到乌裕尔河流域时,依克明安旗上层人物都沿用托忒蒙古文。因黑龙江将军衙门来往文书都是满文,故同时学习满文。在辅国公巴桑家及札萨克一等台吉阿卜达什家均有塾师教其子女,一般有条件的牧民采取父教子承的形式延传蒙文。当时只有一所私塾,学生只有十几人,因而托忒蒙古文到清末基本上在依克明安旗消失了。
         2、文化艺术
        在文化艺术方面,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每逢喜庆年节、举行婚嫁、亲友相逢、迎接宾客、祭祀大典,都是高歌庆贺。
《阿勒泰·杭盖》这首歌,从内容看产生于乌裕尔河流域。描写了战争使人背井离乡的情景,歌词大意是:“我们忍受屈辱和悲伤,离别了阿勒泰·杭盖,跋山涉水颠沛流离。我的骨肉同胞,我们何时再相会!我的兄弟姐妹,我们何时再相聚。”这首民歌曲调压抑凄凉,表达了厄鲁特人离开新疆后的思乡恋土情感。《库克·蒙和腾格里》这首歌词的大意是:“蓝蓝的天多么晴朗,乡亲们在一起多么欢快,没有战乱,没有远徙,我们要珍惜这和平年代”,表达了厄鲁特蒙古人驻牧乌裕尔河后的安宁生活。此外,较著名的民歌还有《赛罕赛里木淖尔》《黄骠马》《回首阿勒泰》《长长的塔米尔河》《泉水清清》《乌裕尔河的夏天》等等。
        除民歌外,还有颂词、祝词、悼词、喜鲁格(厄鲁特蒙古人指好来宝)、乌力格尔等文艺说唱形式。特别是东迁时,鄂吉格斯部、杜尔伯特部各带来一名江格尔齐,他们分别叫劳德嘎尔迪、伊日必斯。乾隆、嘉庆时期,依克明安旗通过老江格尔齐,一直流传着史诗江格尔的故事。后来老江格尔齐死后,江格尔的故事也就失传了。
        3、生活习俗
        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的婚丧诞礼、衣食住行均具有厄鲁特蒙古的特色。
        婚俗:依克明安旗婚俗分为迎亲、纳彩、婚礼三个步骤。迎亲,就是结婚的前一天,新郎与男方的亲族组成一个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去接新娘。新郎要穿长袍、马靴、身背弓箭,头戴红缨帽,女方家要置宴款待。迎亲时,男方将所有彩礼如数带齐,接亲前将彩礼交清方允接亲。新郎将新娘接回后,当新娘下轿或下马时,新郎取出弓箭向房门射去,以示镇邪。然后拜火、拜天、拜地、拜祖。这时男方的赞词家要伴随着各项议程,分别诵《拜火祝词》《拜天祝词》《拜祖祝词》以及《婚礼祝词》。

最后新郎、新娘拜公婆及男方亲族,之后开始婚宴,席间边饮边歌。新郎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的母亲带领亲族,带着礼品来新郎家举行“拉幔帐”仪式,将女儿卧房中挂的幔帐拉下来,然后新郎家置宴招待。届时新郎家将奶勺把拴上白色哈达,由新娘盛奶茶款待宾客,意为新娘从现在开始主持家务。
        丧俗:厄鲁特蒙古人来黑龙江后虽都实行土葬,但大部分人用坐棺埋葬,孝服皆黑,这与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有关。嘉庆朝后,坐棺葬逐渐被卧棺葬所代替。
        服饰: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而且厄鲁特蒙古的长袍与东部蒙古不同,款式肥大宽敞。一般牧民以服代被。不分贫富均穿皮靴,戴红缨帽。光绪二十四年(1898)蒙地招垦开放后,方接触汉人,民国以后,才逐渐使长衫演化为短褂。
        居俗:厄鲁特蒙古人来黑龙江后,除了札萨克府和寺庙是固定的砖木结构建筑外,其他台吉与平民均住蒙古包。蒙地开放以后,才出现房舍。
        “浩黑麦”拜年习俗:厄鲁特蒙古人与柯尔克孜人在方言中称骷髅为“浩黑麦”或“浩克麦”,每岁大年初一或正月十六日,由两个人化妆成“浩黑麦”,其中一人反穿皮袄,头戴骷髅面具或者戴一个红脸长髯的假面具;另一个头上套一个仙鹤假壳,装扮成仙鹤,由骷髅带领到各户去拜年。每到一户,“浩黑麦”都要向主人问候,并说一些祝贺新春的话。主人问:“浩黑麦”你从什么地方来?“浩黑麦”说:我从老家阿勒泰·杭盖来。主人问:这么远的路程,你是怎么来的?“浩黑麦”说:我是骑着仙鹤来的。主人又问:你来这儿作什么?“浩黑麦”说:我来探望这里的500名子孙和他们的后裔。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浩黑麦”带有思乡和祖先崇拜的色彩。头戴骷髅的人代表故乡的祖先,来探望远离家乡的亲人,对他们进行春节慰问,表达思念之情。而仙鹤则是他的坐骑,从遥远的阿勒泰·杭盖飞至此地。这里不仅体现了祖先崇拜和动物崇拜的内容,同时也表达了对族众迁徙远方的朦胧记忆。
        4、祭祀习俗
        祭祀:有庙内祀、敖包祭、泉子祭、转庙、扛经、千灯祭和祭祖等祭祀活动。
        庙内祀,分例祀、诞辰祀,每年十七次,每次一到九天。例祀为定期或年节之庙会,届时喇嘛披袈裟持法器就坐诵经,信徒服新装虔诚膜拜,舍施牛、马、羊及现金,会期一日或数日。转庙,每年三次,为农历正月十六日、六月二十日、八月十五日,仪式隆重,蒙古族民众参加者极多。喇嘛身披袈裟、手持法器为前导,旗伞后为佛轿,男女群众依次随行。经韵悠扬,鼓乐齐鸣,行数十步便止步诵经,随行者就地跪拜。由右向左绕庙一周,约三华里之多,即为转庙。扛经,每年二、三月或七、八月间举行,参加扛经者不分男女,大多是久病不愈或婚后多年不育者,肩扛黄色经包绕庙一百零八次;诞辰祀为诸佛或葛根诞辰及忌诞之庙会,仪式与例祀大致相同。另有点佛灯之举,在佛典中央摆到佛灯数十盏,由信徒各点一灯,点毕跪拜,喇嘛鸣法器诵经。
        敖包祀:敖包是蒙古语,直译汉语为“堆”之意,在平原地区以土堆成,在半山区或山区则以石块堆成,统称为敖包山。旗有旗的敖包,屯有屯的敖包。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的古老习俗,主要是祭祀土神,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免祸。旗敖包的祭祀最为隆重。每年五月十六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旗敖包大会。届时,旗民男子皆来参加,,以牛羊为祭品,喇嘛席地而坐诵经祈福,祷告畜牧丰收。惟妇女不准参加祭敖包。敖包祭祀结束时,参加者在敖包前共享部落敖包肉粥。祭毕,进行隆重的赛马、摔跤、射箭活动。这些项目都是对抗赛,由部与部之间(后改为努图克与努图克之间)各派选手参加。当角力手出战时,各代表队的歌手们唱赞歌,以示助威。赛场上你争我夺,掌声和喊声此起彼伏,优胜者皆获重奖。依克明安旗共有四座努图克敖包,每个部各有一座。依和部的叫公·因·敖包,鄂吉格斯部的叫札萨克敖包,杜尔伯特部的叫杜尔伯特敖包,特楞古德部的叫兀良哈敖包。
        泉子祀:祭祀仪式与敖包祀类似。每岁农历六月初二用鲜奶、奶干、奶酪、奶油进行祭祀,以示洁净。祭泉时,人们拂晓来到泉边进行祭拜,然后用泉水洗目,既除眼疾,又能清目,祭祀完毕,全体进行野餐。除六月初二例行祭祀外,每年的端午节,牧民聚集于泉水边饮水洗目,谓之祛病。牧民平时得眼疾,也到此泉洗目,但是禁忌在泉的前方往返,要绕行于泉之后方,可见尊崇泉神之诚意,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关于转庙:依克明安人笃信佛教,所以形成了转庙习俗,每岁3次,即农历正月十六,六月二十、八月十五日。届时,旗民聚集庙内,全体喇嘛身着僧服,排列成队,达喇嘛前行,其他喇嘛诵经随后,伴以鼓乐,声势浩大。旗民在喇嘛队伍后随行。从庙殿出发,出山门,从右向左绕一周,大约3华里,再回原处,到庙堂跪拜祈福。关于扛经:也是信仰佛教的习俗。每年或春二三月或七八月间,择日进行。届时参加扛经者,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集中于庙堂,向经堂经卷叩拜,然后每人拿一部黄布经包扛在肩上,走出经堂,走出山门,从右向左绕圆周,扛经者依次鱼贯而行,每次绕4华里周圈后,再回到经殿。所有扛经者要扛几次,视自己体力而行。关于千灯祭:每岁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进行。这一天是黄教始祖宗喀巴的忌日。届时庙堂正殿摆放若干个佛灯,信徒们到佛堂去点燃佛灯,以示纪念。有虔诚的信徒从家中带来佛灯放置于佛殿。有的献灯油捐款,有的进供物,实为隆重。   
        祭祖:这是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最古老的习俗,尤其祭祖方式更为原始奇特。据《黑龙江志稿》记载:“额鲁特种族有祭祖者,先以木瓢挂墙上,画耳、目、口、鼻,状如人面,时以牲酒涂其所画之口,口边油脂积愈高,以为祖宗享食者多,必将赐福,否则不祥。牲用豕或羊,届时用整牲,祭毕置大釜中煮之。亲友受胙者,拔刀割肉而食,馂余则埋之。每祭必延喇嘛诵经以祈福焉。”这条史料完整地记录了祭祖仪式的整个过程。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是以瓢来作祖先的偶像,是蒙古人早期祭祀文化的延续,这里表现了一定的农业经济。
        5、宗教习俗
        佛教在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的宗教信仰中占有统治地位,有清一代几乎所有人都信仰佛教,一般人家都供奉释迦牟尼、文成公主像,每年都参加庙内祀(喇嘛庙祀典)、敖包祀和泉子祀,使乌裕尔河流域成为当时东北地区喇嘛教徒的主要聚居区。
        依克明安旗厄鲁特蒙古人迁徙到乌裕尔河流域时,仍然有少数人信奉萨满教,敖包祭、火祭、泉祭、祭祖、浩黑麦等都是萨满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把萨满教看作为“哈仁居勒”,意为邪魔黑教。由于佛教排斥萨满教,佛教高僧们伙同旗府衙门镇压萨满教,使萨满教每况愈下。同治年间(1862~1874),旗札萨克请来活佛嘎成葛根,按屯按户清查萨满,收缴萨满的法衣、法器、翁古达,然后集中在一起焚烧,使萨满教在依克明安旗受到一次最严重的打击。
        依克明安部举族东迁时,本部喇嘛也随同到达乌裕尔河流域。克山滨河遗址上砖瓦结构的清代庙宇遗址,就有可能是当年他们初到时所立的喇嘛教寺庙。出于清朝统治者奴化和愚昧蒙古人的目的,加之厄鲁特蒙古人本身的信仰,乾隆皇帝诏准建喇嘛寺两座以加强宗教管理。第一任旗札萨克阿卜达什到达乌裕尔河流域的大泉子一带后,在其附近建立了游动的札萨克府,经本部活佛指点,在大泉子西侧坎下依安艾里(位于旗札萨克府东南1华里左右,在今富裕县富海镇大泉村)修建了一座喇嘛庙“依和莫日根苏穆”,汉译为“大智寺”,意为黄教喇嘛之正宗。大智寺最初的规模很小,喇嘛也少。
        杜尔伯特部是人口较多的部落,到达乌裕尔河流域后,在距离阿卜达什的大泉子东2公里的小泉子附近跨乌裕尔河两岸游牧。为了河南岸蒙古人的烧香拜佛方便,在小泉子对岸又建立了一座寺庙“明安召”(又叫平安寺)。明安召常年只有两名喇嘛,一名是“涅巴”,当地的厄鲁特蒙古人叫“尼日巴”,是庙务财务管理员。人们把明安召的所在地叫“尼日本艾里”,“艾里”为屯子的意思。后来,在明安召附近挖一口井,供游牧民和香客饮用。自从蒙地招垦放荒后,迁入于此的汉民把尼日本艾里叫喇嘛井子屯(如今在依安县境内)。由于垦荒导致草原锐减,明安召一带的蒙古牧民纷纷迁往河北大泉子附近的蒙民生计地,明安召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并入大智寺。
        大智寺喇嘛均系厄鲁特蒙古子弟,最高首领为活佛。首任一世活佛随依克明安部迁至此地,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解放,共转七世。

文中注释:
    [1]孙剑平主编 :《克山县志》,第680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年12月第1版,1992 年10月第1次印刷;
        [2][清?民国]万福麟监修、[清?民国]张伯英总撰、[当代]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武备志?兵事》卷三十三。
作者简介:赵文生,(1968年——),男,黑龙江省克山县人,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会员,中华陈述辽金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主研方向:辽宋金史、东北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