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李赛群
[导读] 在高中时期,语文学科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拥有很重要的地位。
        李赛群
        湖南省双峰县第三中学417700  

        摘 要:在高中时期,语文学科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拥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必不可少,而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则需要语言的交流,语言是文明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传承途径,有效的巩固了学生的学生对传统知识的认知,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的教育体系,所以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发扬光大。而想要将传统化发扬光大,就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致,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之中陶冶情操,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方案
        在如今的高中教育中,传统化越来越被重视,高考中也经常出现有关传统文化的题目,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而如何让学生更易接受传统文化就需要教师做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 现代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
        现代高中语文教育在基于课本的同时还要走出课本,扩展课外知识,学习传统文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示出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天的生活实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1.1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语文课标的要求下,学生不能只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补充了解,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磨砺,发展至今,学生对于学习这种知识不是很敏感,学习积极性不强,这时就需要教师开展多样式的授课方式,用现代化的授课方法,去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们喜欢上传统文化,从而得到语文涵养的综合性提高。教师在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课文小剧场的方式,让学生演出课本内容,还原当时场景,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走进课本,感受传统文化,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古人故居等地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这门学科,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让语文这门学科更加具有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得博大精深。
        1.2思考与写作结合,传统文化与课堂学习结合
        在语文的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把握探究的主动权,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在写作中迸发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跃然纸上。在学习古代散文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翻阅相关材料,理解文章意思,剖析其中的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氓》这篇文章时要先通读文章,然后进行注释翻译文章,定位文章是抒情还是叙事,将其中的思想感情变化进行透彻的分析,体现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理解通透后利用其中的古词古句进行仿写创作,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喜欢上传统文化。


        2 现今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比很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应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高中的学生心智基本成熟,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对事情的是非判断力和对事物的喜好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应迎合同学的喜好,调动起授课氛围,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以课本为主,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在课本学习上,让枯燥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学中迸发出新的光芒。
        2.1课堂讲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不再枯燥
        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只学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传统文化中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给学生扩展课外知识,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带学生去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和名人故居去参观学习,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到课外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致,使课堂讲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实践经验固然重要,理论知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应在课本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适量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最容易到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在读课外读物时并不是泛泛阅读,一目十行,而是应该进行批注,将古词古义标注上去,进行知识的积累,理解文章意思和作者的中心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接受知识,将课外读物理解透彻,从而让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
        2.2抓好根本,将传统文化运用到课本学习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应作用于课本的学习,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还是回归课本,课外知识的积累只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归根结底要服务于课本的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已经够学生应对考试进行写作,但课外传统文化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学生的文采能够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从而得到更高的分数。比如其他学生都用周树人的事迹进行论证,而你却用海瑞的事迹进行论证,那这种和他人不同的论证就容易让批卷老师眼前一亮,更易得到高分,而这种名人事迹,传统文化就需要平常的积累。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后对课本的学习也会得心应手,对课本上的古诗文知道了大概意思,再经过教师的引导深入理解诗文的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致。
        3 结束语
        所以,对于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兴趣,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平常的授课中,引起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避免老师刻板生硬,低效率的教学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误教师要多加留意,并根据错误重点进行教学,学生对于不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也要耐心讲解。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现代授课方法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力,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惠芬.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国通信》,2016(2):314-315.
        [2]周文元.小议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与方法[J].《中等教育应用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5):1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