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琼华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二小 邮编628012
摘要:高效课堂所指的是一种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同步提升的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有着较大的进步。对于山区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来说,当既有的资源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硬性要求,在方法上作出变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切实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思考山区小学如何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构建更为实用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山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在当前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高效课堂强调效率最大化与效益最大化的和谐统一,其希望以最小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而形成“自主构建、互动激发、愉悦共享”的全新教学教学结构。在对未来的教育成果进行分析的同时,高效课堂也在强调学生的投入与教师的配合。当多个教学板块配合起来,高效课堂的构建才能得到新的灵感。
一、山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
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受到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素质的共同影响。对于以认知、记忆等技能为核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来说,学生的数学表现在某些时段可能比教师的教学技术更加重要。由此,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希望在为学生提供数学表达空间的同时完成数学互动任务。但对于山区小学的数学课堂,预期成果与现行的教学策略之间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受到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山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知识的传输以生活技能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日常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学生缺乏了解数学知识的机会,也缺乏应用数学知识的必要环境。在课堂上,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旺盛的求知欲与学习欲望,但资源、经验的匮乏并不允许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整体教学效率较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靠主动地教完成数学教育任务,帮助学生见识新的数学世界,学生虽然表现出了较为出色的学习能力,但并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计划给出建议,也无法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判断[1]。在这种偏向于被动的教育教学指导模式下,贫瘠的知识储备并不允许学生对有关问题直接作出回应,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依旧是比较突出的。
(二)学生的学习意识比较出色
山区小学可能在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但对学生的个体素质进行观察,发现大部分小学生都具备比较出色的学习意识。以笔者的教学经验为例,在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中,学生对于数学这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笔者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会主动将生活中的材料带入到课堂当中,对数学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几何知识、运算知识进行讲解,分别发挥个体在课堂中所承担的作用。加之山区小学的整体教学安排比较宽松,学生甚至具备利用实践活动检验数学知识的必要能力。从数学基础上来看,山区小学的学生并不是优秀的,但在数学课堂上,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经验与数学知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二、山区小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可行策略
(一)导入生活,抓住学生兴趣
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行动个体,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着学生在观察并记忆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分析数学问题。在全新的教学要求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远比要求学生学习更加有效。对于山区小学生来说,运算、图形、几何等知识正在逐渐出现在数学课堂当中,其已经表现出了对不同数学知识、概念感兴趣的良好意识[2]。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针对学生已经关注到的问题做好指导工作,依靠情感上的认同落实数学教育。
在“混合运算”板块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提出了思考问题:在前往商店购物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哪些运算?学生立即对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给出了回答:计算花掉了多少钱,需要用加法,计算还剩下多少钱,需要用减法,对每件商品的单价、总价进行计算,需要用到乘除法。笔者结合教材提出了数学问题:某人前往超市购买某些商品,如何对每样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学生的思路是:首先用加法计算商品的数量,再用除法计算商品的单价,并列出两道数学算式。此时,笔者提出“如何利用一道算式解决数学疑问”的思考问题,学生立即对当前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了新的兴趣:如何将两道算式变成一道?笔者及时给出了“混合运算”的基本原则,并对混合运算的使用方法、使用技巧进行了说明。在完成概念的讲解之后,学生开始针对数学运算主动进行作答,并结合“购物”这一活动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用,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奠基。
(二)导入载体,培养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向明确、思维依据充分的思维,其允许个体对事物或环境的特点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在数学领域,理性思维能够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挥出较为出色的培养作用。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板块的教学活动转移到思维领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3]。
在“轴对称”板块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从现实生活入手,依靠客观载体的展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在观察生活物象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出了桌子、窗花、黑板等材料,要求学生对有关材料的特点进行分析,在互动初期,学生并不能发现不同材料之间的对称性特点,其关注的是图形的几何形状,甚至是图形上的花纹。但部分学生发现窗花与其他材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窗花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其开始将观察中得来的经验带入到黑板、桌子等意象当中,并对有关知识作出了概括:在该类图形上画一条线,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这一环节,笔者仅承担了给出意象的责任,并提出了“挖掘知识点”的任务,但在随后而来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依靠正在萌芽的理性思维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说,在培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技能正在得到提升。对于山区小学来说,这种不过度依赖外界环境的教学方式是最为适合的。
(三)独立发挥,鼓励学生表达
高效课堂提出了“10+35”模式,即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索两大板块,仅为教师预留较短的时间进行授课,学生需要利用更为充足的时间完成互动、积累、提问、检验等任务。针对活动性较强,思维比较活跃的山区小学生来说,这一教学方法是极为可用的。
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向学生给出了如下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对有关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并将剩余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在回忆了三角形知识的计算方法之后,学生想起了“拼接法”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活动中的应用,由此得出了不同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将两个完全想的三角形拼接位平行四边形,之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随后,教师又给出了梯形,学生利用拼接法给出了不同的计算方式:对于不对称的梯形,学生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分别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对于对称的梯形,学生直接将其加工为直角图形进行计算。在独立发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分别检验自己的学习方法与错误,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结语:
山村小学的数学教育活动可能还存在着诸多短板,也正因如此,高效课堂的构建更加迫切。在围绕山村小学的数学教育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能力、基础及数学教育要求做好教学工作,在技能上、思维上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普志荣, 戴伟. 构建山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19, 000(004):P.93-93.
[2]马艳. 山区小学多媒体高效课堂之我见[J]. 中小学电教:下, 2017(6):34-34.
[3]李贤志. 山区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 科学咨询,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