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勇
浙江省瓯海区仙岩实验小学 325062
小学语文学习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告诉我们,古诗学习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性中学会学习,发展语文素养,终生受益。
一、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古诗,要善于引导咬文爵字,学习时,从语言入手,斟字酌句。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比较,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 ”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
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领悟了浓浓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古诗的语言美,也指语言的精确美,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一个“生”字,生动传神地写活香炉峰的同时,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把香炉峰渲染得如同仙境一般,给人缥缈之感。一个“挂”字,化动为静,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工伟力的赞颂,笔力千钧,造语惊人。“落”字也很精彩, 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贺知章诗歌的朴素自然,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等。
二、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画面美
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怎样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放声高歌时的愉悦心情情景,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在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骆宾王的《鹅》:其中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有“红、绿、白、清”等词,“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
三、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自然事物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孟浩然的《 宿建德江》,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求仕失望,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失意、旅途惆怅,思念故乡,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古诗学习中,教师也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既要从一首诗的整 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孤、独”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
只有入其“境”,才能“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
如白居易的《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给人们以启迪是: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 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学习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五、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情感美
古诗中表现或赞美品德、人格、精神、修养的内容,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只不过角度不同,隐显各别,我们应善于去挖掘,去发现。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作为给儿女留下的遗嘱,陆游没有言及一点私事,而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的最后愿望,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儿女的最后嘱咐,这是何等的胸怀!
在古诗中还有不少表现了对崇高品质的赞美。如孟郊《游子吟》: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一细节极为寻常而又充满亲情,令人为之怦然心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为临别时的嘱托,“冰心”用以比喻品质的高洁清白。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放弃自己崇高的理想,也要把自己美好的品格、节操和名声留在世上。
这些作品,无疑都有着深刻、丰厚的蕴涵,读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教育,甚至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
实践证明,古诗学习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古诗学习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语文素养,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