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实施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朱春玲
[导读] 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于幼儿健康成长有莫大的价值与意义。
        朱春玲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于幼儿健康成长有莫大的价值与意义。2010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政策性地彰显了游戏的地位。因此,游戏已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融入到五大领域,运用较为普遍。
【关键词】教学游戏化;现状;对策
        游戏的假想性、游戏者的自主自发性、游戏者为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的目的性等特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幼儿园教学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学与游戏的深度融合,双效促进幼儿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结合的意义
        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基于兴趣和需要,自愿参与的真实性活动。游戏活动的开展能满足幼儿实践探索的欲望,为经验建构提供适宜的场域。幼儿园的教学是幼儿经验获取的有效途径与保证。幼儿园教学实践与游戏的实证研究表明,单论教学或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并不可行,若要发挥游戏在教学中应有的教育价值,必须将教学与游戏进行结合。[1]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实施现状
        朱家雄认为:“如果要探究幼儿园教学与中小学教学有何不同,那么可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幼儿园教学中有游戏的成分,而不只是教学”。[2]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游戏和教学的地位却长期处于失衡的境地,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未得到真正尊重。
        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开展现状主要从幼儿园教学活动实践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学活动的游戏化主体与内容方面。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游戏主动性缺失。活动内容来源受限,渠道单一,孩子没有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机会。其次,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组织与实施方面。忽视游戏化环境创设,游戏材料投放不足,幼儿游戏活动方式的选择性缺失,且教学活动实施的目标达成性意图明显。教师的权威干预难以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求。最后,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评价与反思方面。反思评价主动性不足,内容形式化,流于表面。
        由此可知,教学活动游戏化实施者存在的教学主观性,使得游戏化教学活动价值下潜,主要体现在游戏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方式,反思诸方面。究其根本,教学活动游戏化未能秉持儿童本位,未能从儿童已有的经验水平和认知层次出发,让儿童自主建构经验。教师作为儿童的引导者的角色,却在游戏主体的选择,游戏化教学的组织的方式上限制了儿童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材料投放不及时,未能满足儿童探索的物质需求。教师在游戏化教学活动后中的指导与干预也未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减弱。在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不够深入,亟需指导和提升。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实施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幼儿园课程活动游戏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现状背后的各种现实性因素,才能更好推进课程活动游戏化的实施。
        1.教学与游戏的知识观错位
        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实施反映了教师自身游戏与教学的知识观。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何种游戏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及性格特点,从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出发,只有高度适宜的游戏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目标,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游戏水平超出幼儿的认知及实践经验,为实现预期目标,教师进行权威干预,这样的行为违背幼儿探索初衷,损害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2.游戏化条件创设的教师高位
        游戏活动环境的创设应以全体儿童的活动需求为本。游戏空间的创设能容纳班级儿童的游戏活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发现,教师对游戏区域的设置与游戏区域材料的投放未能较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教师未能在班级幼儿的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游戏环境创设,多从自己的设想出发,对班级空间进行区域性解构,不能较好满足幼儿区域实践探索的游戏化需求,造成班级活动区角利用率不高。


        3.教学活动目的达成度的表面追求与游戏价值相脱离
        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与游戏的教育价值在实践中存在冲突,教师对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中游戏的施行。游戏为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服务,具有功利色彩。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表面的热闹,滥用游戏活动,不仅使得教学游戏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且未能发挥游戏的价值,难以实现真实的教育效果。说明教师未能深入思考教学活动目标与游戏价值的内部一致性。
        4.游戏精神的贯彻性不足
        教师自身的游戏精神是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良好游戏精神的教师能更好地协助幼儿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帮助幼儿积极建构自身的经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游戏过程中不乏出现教师竭力维护前提的游戏设计或预想中的游戏效果,而对儿童的游戏活动的进程进行高度管控,对游戏秩序高度维护。在我见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见到老师在大声维护秩序,“刚刚是谁没有按照我说的做,现在不可以做了,不要让他玩”。儿童会迫于教师权威,压制自己的游戏想法,力求表现以求得老师夸赞。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游戏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反倒像是为教师的游戏而游戏,说明教师在游戏精神上未能贯彻游戏体验至上的精神核心。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效实施的对策
        从游戏的教育价值出发,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实施现状的各种因素,从教师的观念与实施方面特提出如下建议:
        1.从幼儿主体出发,转变教师的游戏观念
        教师的游戏价值观对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游戏价值观。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自发的活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注重的是游戏的愉快体验及心理满足,他们有充分的权利去选择游戏活动的材料和游戏活动方式,他们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尊重游戏价值就是尊重幼儿的主体价值,切忌为了追求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而滥用游戏活动,教育活动中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应根据幼儿游戏活动的水平和层次,设计最能提升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游戏活动。
        2.儿童视角创设环境,提升有效利用率
        环境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幼儿的发展应与环境实现有效互动。在前文论述游戏化教学活动施行现状时,教师高位管控环境的创设,且利用率较低。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为满足教学活动游戏化的需求,教师应秉持科学的游戏理念,以孩子的视角来创设游戏环境。保证幼儿适宜的操作空间和支持性的活动材料,追踪幼儿游戏行为,及时更换游戏内容及方式,提升空间及材料的利用率。引导幼儿真实参与游戏,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3.将游戏性的体验性作为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核心
        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中,儿童是在与环境、材料、时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去感知、迁移、认知协调,最终达到对于自我及世界的理解与认同,在这个自主参与与亲身操作过程中,幼儿获得的不是僵化的、自上而下传承的知识,而是能够与自身原有认知认知融合的体验性经验。在教学活动中,这种体验性的经验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成效。因此,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与保证幼儿有充分的空间与材料来获取富有价值的游戏性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将游戏精神贯彻到游戏化教学始终,尊重儿童真实的游戏主张和愿望,使游戏真正成为促进儿童经验建构的活动。
        4.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强调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教师的专业反思与自主发展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特点。教师的自我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是教学活动游戏化设计与改进的重要机制力量。游戏是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载体,但二者之间不是刻板的对应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合理性设计更需要实现游戏与教学的和谐融合。

【参考文献】
[1] 郭亚琦.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现状研究—福州市J幼儿园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问题: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玩与教的两难(一)[J].幼儿教育,2014(Z1):4-5.
[3]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朱春玲(1994.2),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研究生,幼儿园课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