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梅
成都城投菁芙蓉驿都学校
摘要:自古以来,朗读教学一直就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古代开始,就提倡在朗读中体悟情感,而古代私塾教书先生的教学办法,同样也是通过反复朗读和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进入到现代以后,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更多地强调了学生们的记忆和背诵,强调了学生对汉字的书写和写作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些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也并没有意识到朗读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价值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引言当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如果能够有效地提升朗读教学效果,打造良好的朗读教学学习氛围和环境,那么学生们语文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为进一步优化朗读教学,教师应该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入手,改进和优化朗读教学过程,打造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乐于参与朗读教学,并且能够学会朗读、爱上朗读。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当中,教育目标中就提到了对于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但是想要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既需要通过阅读,又需要通过朗读这个阅读,更多的是指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口语表达将文章中的内容诉说出来,既扩大了自己的识字量,又能够将文字变成语言用以日常的交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小学阶段学生们学习过程当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被外界所干扰,进而导致学生们朗读学习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于后续教师所讲解内容的吸收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一些朗读训练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学生们难以通过朗读学习来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为解决这一方面问题,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们的注意力留在课堂,塑造一个能够更吸引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具体朗读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们所朗读内容中的趣味性进行深度挖掘,让教师能够结合课堂教学情况,选择适当的主题与内容,让朗读学习过程具备教育性特点,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兴趣性,这样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也就自然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让情感成为学生们朗读当中的重要带动力量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较强。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通过情感的调动,让学生们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十分明显,其中很多课文内容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们朗读学习之前对于这些情感要素合理利用,那么学生们就能够形成情感的共鸣,继而更好地理解所朗读的文章和内容。在情感上形成沟通和共鸣的同时,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也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例如,在《白杨》一课教学的过程当中,课文内容的主题是父爱与风险。
结合这一主题,朗读学习之前,我们就可以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调动,让他们回忆一下关于父亲对自己的爱。之后,安排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即兴演讲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表达的渠道和空间,提升文章的理解深度。在朗读教学当中,情感要素的运用需要我们基于学生们的具体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维持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阶段要想让情感要素的应用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就必须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合理地应用情感要素,避免突兀,以更加自然的状态来呈现情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
(三)组织相关的朗读比赛,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
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扎实学生的朗读技巧,长期性的朗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难以长期保持对朗读学习的热情,甚至很多学生在长期千篇一律的教学中逐步产生对朗读学习的厌恶情绪,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朗读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现的平台,有了这个过程,在强烈好胜心的推动下,学生能够逐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朗读学习上,力求提升自身的能力。另外,这个竞赛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朗读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学习其他学生优秀的朗读技巧,进而实现自身能力的逐步完善。换言之,这就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不过,教师要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观念,确保学生从比赛中获得知识,收获友谊。当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适当的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都是可行的。
(四)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能力的提升重在大量的练习,基于这一点,教师要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求学生在学习习惯的指引下,长期且规律性的展开朗读练习,包括课堂上和课后的,唯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方能在朗读学习中找到感觉,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不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再加上学生自制力差等特点,这个过程的推进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故而,强制性的外部约束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就要起到监督人的作用,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确保学生都是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的,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干其他与朗读教学无关的事情。在课后学习中,则需要家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对学生实行有效监督。当然自主学习的过程,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由此,学生才能够有奋斗的方向,比如必要的课后复习和预习都是朗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毕竟,朗读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对字词完全熟悉的基础上,这都是需要通过预习获取的。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构成。作为教师,我们应合理地构建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的学习环境能够得到积极的打造,促使他们更加顺利地参与到朗读学习当中,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研究上,也应善于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选择和利用合理的朗读教学方式,打造一个积极的朗读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梅洪珍.浅析课堂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76.
[2]崔寿梅.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59-60.
[3]陈双贵.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名师在线,2019(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