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
河南省安阳市第四中学 455000
【摘 要】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本文通过两道教材课后练习题的探究和问题变式,浅谈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同时也感觉到对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有多了新得机遇和挑战。下面,我仅通过两道教材课后练习题的探究和问题变式,对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题目呈现
1.1(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P83第12题)
如图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CD.
1.2(九年级上册课本63页习题第10题)
如图2,△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BE与CD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旋转的性质说明上述关系成立的理由吗?

2 初探策略
1.1需要综合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属于八年级知识范畴;1.2需要利用旋转的知识,属于九年级知识范畴。两道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同一个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众所周知: “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实践表明,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让七年级学生经历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与数学抽象的经验,所以,让他们经历“先想一想、猜一猜,然后再探究、证明”,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级时,应该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高度抽象思维”素养,因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这种螺旋式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教材安排,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在高中阶段发展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3 变式拓展
变式1:如图3,已知△ABD和△AEC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D,AC=AE, 结论有变化吗?
变式2:如图4,已知△ABD和△A’EC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D,A’C=A’E,
将△A’EC沿线段AC向下滑动,使点D,B,C在同一条直线上,试猜想此时∠DCE的度数是多少?并说明理由.
变式3:如图5,已知△ABD和△AEC为两个等腰三角形,AB=AD,AC=AE,
结论仍然成立吗?
变式4:如图6,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请判断线段BE与DG有何关系, 试猜想此时∠DFE的度数是多少?并说明理由.
变式5:如图7,正五边形ABCDE和正五边形CFGHI,请判断线段BI与DF有何关系? 试猜想此时∠DKI的度数是多少?并说明理由.
变式6:还可以把这两个正五边形换成两个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n边形时,请你试着探究一下是否有一些相似的结论呢?
4 教学反思
4.1 变式教学、提升素养
通过一系列变式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利用对比、归纳,抽象出这一类问题中隐含的具有相同属性的“基本图形”,结合以前学习图形性质的经历,逐步体会图形变化当中蕴含的不变性,培养其发散思维品质,获得数学素养的提高。
通过运用上面前面变式训练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成果,并获得成就感,同时可以使学生明白:提高数学抽象素养能使得我们把握问题的本质,看问题更加透彻.实际教学时可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决定是否继续深入解决后续问题,比如深入探讨,还可以继续抽象出与相似三角形联系紧密的性质等,更深入理解和应用.
4.2 信息技术与解题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或GGB进行讲授,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利用专业软件作为操作平台,先将本题中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填充,再通过旋转变换进行动画演示,利用角度的测量工具关注在△ABD,△AEC的相对位置改变时,∠DFB的度数是是否发生变化? 接下来,学生在一系列的变式学习中,学会了改造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深度融合,借助几何画板或GGB将整个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从变化的角度挖掘其中的不变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微课的魅力,将学生们最需要提升的、最急切想要看到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已经来临,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努力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数学课堂放飞孩子们的多彩梦想。
【参考文献】?
[1]王洪亮.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M].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0期?
[2]鲍建生,黄荣金,易凌峰等.变式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7(7):2-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7-48.
[4]李惠忠.借助信息技术,生成多彩数学课堂[M].数学教学通讯2015年07期.
[5]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1-1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徐冉冉.“互联网+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16,(1):99.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解题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YB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