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婕 指导老师:黄千欢
德化第一中学高二14班 福建省 泉州市 362500
摘要:如今的校园里,高中生厌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同学都有过厌学的情绪,只是厌学情绪的长短和轻重不同而已。既然具有普遍性,我们就不能坐等视之,必须引起重视。如何克服与消除高中生学习的厌学情绪?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浅见。
关键词:高中生;厌学;对策
著名教育杂志《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一、二期合刊里有篇文章中载:同学撰文认为当下高中教育存在“四大缺失”,如历史学习中的“四大缺失”。即全球史观的缺失,细节的缺失,课堂思考与反思的缺失,现实意义的缺失。这篇文章权威性如何姑且不论,但来自于同学的思考和总结,其意义肯定是很突出的。文章对厌学现象也给出了解决之道,笔者认为是全球,人文,现实的,是未来课堂得到同学欢迎的必行之路,也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
关于高中生厌学的原因可以总结许多,我比较认同来自同学的看法。只要对高中教育的“四大缺失”加以正视和研究,就一定能找到克服和消除同学厌学情绪的良策。
如何克服与消除高中生学习的厌学情绪?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浅见
一、正确认识,正确对待。同学的厌学情绪是所有同学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厌恶学习的同学不是单纯的懒惰、贪玩或学业不良,而是有多种类型,其原因复杂多样。教师必须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具体的分析。同时,必须确信每个同学都可以完成作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其学校的学习生活。只有认识上客观理性,才能冷静地面对少数同学甚至大多数同学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在归因全面客观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采取各种方法,应对职业生涯的严峻挑战。应对挑战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更是教师智慧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机会。
二、及早发现,及时矫治。一般来说,高中生厌恶学习是有预兆的,厌学的状况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会发现,有的同学经常性不交作业或不及时完成作业,上课时没精打采,不与同学交往,这些就可以看作是少数同学厌学情绪的最初表现。还有更严重的表现,课堂上同学不愿意配合,课堂气氛沉闷,这可能是更多同学产生了不喜欢课堂的情绪。一旦发现了同学存在厌学情绪,教师就要及时采取适时干预,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师更要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特别是在同学中进行民意调查,了解同学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值得认真思考的是,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存在教育的“四大缺失”,思路正确了,我们才能找到有效课堂的真正出路。
三、重视个体,因材施教。对厌学的同学进行指导时,必须对同学的年龄、性格、厌学特征做出综合判断,依据其结果,研究适合每个同学状况的具体对策。一般来说,厌学的同学对学科缺乏兴趣,但对课外活动的兴趣颇浓,他们总有自己想施展才华的场合或机会。教育者既要引导同学对课堂感兴趣,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文体、演讲、书法、绘画、摄影、网页制作等多方面的活动以激发其兴趣,并把良好的兴趣转移到学科的学习上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指导方法,是引导厌学同学参加知识竞赛或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演讲比赛或橱窗设计等等活动,“工夫在诗外”,效果慢慢会体现出来。对于极个别同学的转化,则需进一步分析其学习的动机和经历,突破口还是可以找到的。
四、重视科研,集体发力。事物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高中生厌学的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工作者只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同学厌学,并不断的总结、实践和提高,就能真正做到矫治同学的厌学行为,从而推广经验,指导更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在研究上,学校可以成立有关课题小组,加强教师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真正的增强解决高中生厌学问题的能力。学科组或课题组要克服一切外在的阻力,特别是内部要形成合力,扎扎实实地开展问题研究工作。很多学校在教研管理上,浮于表面,工作不能扎实有序和长期的开展,布置的多,监督的少;要求的多,能落实的少;形式的多,注重实效的少。教师的研究活动不能只限于布置以及靠教师的自觉,更重要的是学校层面的积极引导和有效监督,否则就可能出现研究者是少数,应付者是多数的局面。只有团结一致,齐抓共研,集体发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厌学的情绪问题。
以上四点对策,虽是浅见,却是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胡适先生曾有言论: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高中生厌学的情绪的蔓延,早已是业界的普遍认知,只是正视此现象的业内人士不普遍。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还是需要针对此现象,多研究些问题。
同学厌学现象可比作瘟疫,若如此,决不能等闲视之,需大家齐努力。就学科而言,更需要“中华史学界”同仁倍加重视,真正的去战胜困难,扎扎实实地去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大会.当前中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33):182-183.
【2】陈晓丽.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措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No.365(1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