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清峰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珠川小学351164
摘要:阅读教学必须抓住教材的语文核心素养,明确课堂语言实践靶向,去伪存真,筛选语文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要引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训练,亲历语用训练的过程;还要引领学生赏析语言、体验语言、内化语言,真真切切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用训练
阅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的主要阵地。如何依托阅读文本,提高小学生的语用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实践目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阅读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教材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用实践训练,掌握语言的特色和规律,然后用欣赏的眼光去赏析语言、评价语言、感悟表达、体验语言,最终达到内化语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一、挖掘教材核心素养,明确语言实践靶向
语文的核心素养往往或明或暗地隐藏在教材中。如何处理好文本挖掘出教材的核心素养呢?这就必须从语文的工具性着手。语文是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的运用,字词句段篇的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语文课堂培养的靶向目标。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表达的范例,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揣摩语言情感的凭借。每一篇课文中值得学生借鉴的东西很多。然而课堂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要去伪存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意识地从文本中筛选最适合学生训练的语言实践素材,即语文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比如在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的阅读教学中,教材的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概意思。教学的难点是能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许多教师往往把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去理解“高尔基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阅读实践的重点,反复揣摩。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语言实践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收获不多,高耗低效。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确立了语用点——引号的用法。这是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来确立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课程目标指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课文中引号的三种使用方式同时出现,既可以让学生模仿,又可以通过对比去感受引号的不同表现形式,感受引号不同的表现形式的表达效果,在揣摩表达效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探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主旨明确,课堂的结构紧凑,检测阅读实践效果的可操作性强,阅读的有效性自然就高。
二、落实语用训练策略,亲历语言实践过程
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其中之一,这与学生的语言实践历程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正是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经历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过程才能实现。所以,阅读教学时,在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之后,就必须很好地落实语言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扎实进行语用训练。比如在《小摄影师》的教学中,我针对“学习引号的用法”这个语用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训练活动。首先是用课件出示引号不同用法的句式,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句子都是说话的句子,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纷纷发表以意见,有的说:“说的话放在‘说’字的后面。”有的说:“说的话放在‘说’字的前面。”有的说:“说的话放在‘说’字的前后两边。”有的说:“说字的右下角用的标点符号不一样,有冒号、有逗号、有句号。
”有的说:“说的话放在‘说’字的前后两边的,要用两对引号。”等等。学生的发现是进一步学习引号的基础。在学生认识了引号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之后,我马上用课件出示一个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正确使用引号,实施实实在在的语用训练。
如:
妈妈说 这个西瓜怎么还不切了吃
我要等奶奶回来了再吃 兰兰回答道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你还是先吃吧 妈妈回了一句
不行 兰兰提高了嗓门说 我一定要等奶奶回来了一起吃
训练之后,学生基本上明白了引号的三种用法,但是为什么要这样用引号,还需要实施第三层次的训练。
师:“为什么要这样用引号呢?这样用引号的效果不一样吗?”
生:“我觉得说的话放在前面让人感到话比较重要,就像课文中‘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这一句把高尔基说的话放在前面,说明高尔基很着急,很关切小男孩,如果把‘你怎么了?’放在后面就感觉不到着急。”
生:“我想可能是要突出说的话就把它放在前面。”
生:“说话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就把说的话放在‘说’字的两边。‘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小男孩说这两句话时停顿比较久。”
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学生不但明白了引号的不同形式,还学会了正确使用,掌握了引号的使用特点。这个训练的过程就很扎实,学生的收获也是很明显的,课堂实践的效果达成可检测度也是比较高的。
三、体验语言表达精妙,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是语用内化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语言、评价语言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境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训练目标。学生欣赏、评价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培养,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内化。欣赏语言美,往往与评价和有感情朗读结伴而行,即通过对文本中感到精妙的语言进行评价,继而用自己的声音再现作者的创作初衷,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欣赏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小摄影师》一文的阅读教学时,人物的对话是作者表现情感的重要依托。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师:“当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时,高尔基是怎么回答的呢?”
生:“高尔基问‘是个小男孩吗?’”
生:“‘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作者把问的话放在前面,说明高尔基还是惦记着那个小男孩,所以脱口而出就先问‘是个小男孩吗?’”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才能感受到高尔基着急、惦记的心情?”
(生读)
师:“是啊,作者借助引号,把人物的内心鲜活地表现出来,同学们通过声音,也把高尔基的心情表现出来,语言是那样的精妙,同学们的朗读把语言的美展示得恰如其分,让老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阅读是学习语言、训练语用的主阵地。语用水平的提高既需要抓住核心素养进行训练,也需要层层推进、扎扎实实进行语用实践的亲身经历。要提高阅读课堂的效果,就应该课前确立好教材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训练、体验,最终把语言运用心得内化于心,提高语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2年3月第1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