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杰
钦州市第三中学 535000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下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学的重点。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古诗词的教学也深受影响,不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注重对学生内在的培养,倡导以古诗词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培养全面型人才。在现代化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加古诗词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总结分析古诗词的方法,还要改善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这样从多方面着手才可以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增加储量;改善氛围;营造意境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古诗词的教学一直被当作教学的重点,但是采用的方法却千篇一律,教师将古诗词的白话文翻译讲解给学生,之后便让学生背诵,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只能硬着头皮生硬记忆。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受到新课改的影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变。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增加学生古诗词阅读量
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由于古诗词晦涩难懂,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难重重,不仅读起来拗口,在理解其中意思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增加古诗词的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揣摩分析古诗词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积累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古诗词蕴含的道理,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涉江采芙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则更加古诗词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技巧。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产生于汉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我讲完后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古诗中的内容和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随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首诗是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被收录在《古诗十九首》里,大家在课余时间可以翻阅资料阅读一下其余的古诗,分析一下这些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引导阅读课外古诗,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二、改善古诗词教学的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古诗词时一般都是习惯直接将古诗词的白话文翻译讲给学生,让学生记录下来再背诵。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也浇灭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利于日后教学的开展。因此,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改善古诗词教学的氛围,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改善古诗词教学的氛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和诗词作家,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的词作。”我讲完后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完毕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受到苏轼的感染,意气奋发进行仿写,改善了课堂中的氛围。学生仿写完成之后,我对学生作品中比较优秀的予以赞扬,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设计教学活动改善古诗词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合适的古诗词情境
古诗词代表着作者的思想,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作者所处的环境与现代的环境大不相同,学生很难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不利于古诗词的教学。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古诗词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古诗词内容营造出合适的古诗词情境,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诗中,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营造合适的古诗词情境,增强知识的代入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古诗词中的内容。在课堂中,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古诗,请大家通过学习仔细感悟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我讲完之后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与诗中意境类似的图片,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学生受到情境的影响,顺利完成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营造合适的古诗词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感知和体会,高效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总之,对古诗词的教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潘文贺.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中渗透“三观”教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7.
[2]孙立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