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主、和谐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语文阅读课课堂案例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6期   作者:刘辰
[导读]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

        刘辰
        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  455000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试从三个教学案例出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六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新课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现代教学的发主与开放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下面笔者试从三个教学案例出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一枝给杏出墙来”——善待思维有偏差的学生
         案例:
        在讲《苏州园林》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名话的顺序能换吗?(学生们纷纷看书,经过一番思考后。)
        生1:不能换,因为这四句话和下文的四段话是照应的。
        师:这们同学能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很好!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能换,只要把下文顺序也换换就行了。
        师;这位同学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3:我认为不能的换。这四句话不光和下文照应,它们本身也有顺序,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写出的。亭台轩榭是一座园林中最大最主要的景物,而假山池沼是小的方面只能配合亭台轩榭,而花草树木就更不重要了。所以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从大到小。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非常清晰。这也可以说是从主要方面到次要方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在说明文中属于逻辑顺序。
        生2不服气:那也可以从次到主写出嘛。(很明显他已经开始强词夺理了。)
        师:嗯,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修改意见,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4:不可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一个新事物是先看它最主要的部分呢,还是先看它最不起眼的地方?(学生们都说:当然是最显眼的部分了。)
        师:这位同学举的例子非常好!这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从大到小、从易到难、从主到次。(到此学生们都理解了。)
         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象案例中那样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对待他们的错误甚至偏激的看法不能“一棍子打死”,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们的思想。教师应以自己满腔的热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引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价目主动构建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的。
         二、“却看杨花自在飞”——营造宽松、自由的对话情景
         案例:
        笔者在讲《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子的作用。
        生1引用书上的一句话作答: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膛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我点头表示赞许。这时生2在下面小声嘀咕:“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思想。”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看法,这是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我灵机一动:不如让学生来场辩论?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余下的时间里进行课堂辩论:生命与思想哪个更宝贵。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生3:生命是有限的,但思想却可以写成流传下去。人虽然死了,但他的学说可以影响下一代,甚至数代人。就象孔子,到现在有几千年了,人们还在学习他的思想。
        生4:对!有的人死了,人们就把他忘了,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引用了学过的诗歌《有的人》里的句子。


        生2则摆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依据:电影《东京审判》中的那位律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一只装了水的杯子,水是人的灵魂,杯子是人生命,杯子碎子,那水又怎么会存在呢?”
        生5:我同意。只有生命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我们要珍爱生命,没有了生命,一切思想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生5:我不同意。在这个世界上,动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从肉体上讲我们是平等的,但在实现中人却是地球的主宰,为什么?因为人有思想,有灵魂。所以我认为思想最重要。
        ……
        (下课时间到了,可是学生们还辨得意犹未尽。)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生命是宝贵的,它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自己的生命。但我们也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要活得有尊严。只有有思想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学生们为老师的话鼓起掌来)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不可预设的变化,正如案例中的学生2就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突发性问题。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在学习。
         三、“青出于蓝胜于蓝”——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哨子》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中写的六个事例中为什么人称有的用‘他’,有的用‘你’?”教师在备课中虽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并未作深入思考。这种情况下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起来。
        师:有同学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吗?
        生2:我认为这主要是作者考虑到用一个人称太单调的缘故。
        这个想法与教师的最初想法一致,但教师还是接着问: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生3:不应该作这样简单的理解。请注意,文中在用“你”时,前面有“可怜的人啊”、“误入歧途的人啊”等短语,像是在直接对那个人说话一样。而其他四个事例更多地是“我”说给自己的心里话,用“他”更恰当。
        师:哎呀,这位同学真聪明!老师都没有想到这儿。那同学们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呢?(其实这个问题教师也还没有想好答案)
        生4:在这六个事例中,“热衷权力”、“醉心名望”、“沉迷虚荣”和“贪图钱财”这四类人的表象和内心是不一样的,我们从其表象很难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意图,因此作者不可能站在“他”面前对“他”说话,只能是在自己心里想。而对“积累财产”和“寻欢作乐”的人,我们是容易看出来的,所以作者采用直接站在“他”面前用“你”这一人称说话,以便警醒“他”。(学生们的掌声响起来)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成这样同学的看法,我也赞成,同时我非常佩服这位同学分析得这么透彻,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
         反思:
        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常常让教师措手不及有时甚至感到狼狈不堪。正如上面案例中学生的提问教师也没想好答案,于是和学生一起探讨,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老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被教,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需要建立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教师要真情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有了你,我才爱学习”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老师必须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宽阔的知识视野、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北京教育学院 张彬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
        首都师大出版社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