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巧设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6期   作者:吴丽虹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解决的问题很多

        吴丽虹
        陕西省汉中市青年路小学723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活动增效”的作用。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融合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抓住数学本质,不断寻找数学知识与动手操作的契合点,从契合点出发巧妙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展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认知,在认知中发展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动手操作 有效性
        有效的数学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善于动手,但不善于深度思考。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局面,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融合信息技术,在“巧”字上面下功夫。在此借助我的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融合信息技术巧设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融合信息技术巧设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动漫动画音视频,巧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并能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才会有效。于是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处理教材,从生活的不同角度巧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饼》一课时,借助动画音视频创设“唐生师徒化缘得到不同张数的饼,需要平均分给4个人吃”的情境。让学生在动画片的观看过程中,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设动画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时除了任务驱动之外,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巧设图形动画,让生动画面引领学生思考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尝试、去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在主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升概括抽象能力。
        如《图形分类》这一课,学生通过观察、拼摆手中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共性特征,按边的条数很容易把图形分成了两类:三边形和四边形。可是三边形和四边形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图形,如三边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中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为了让学生注意到这些图形,并能够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这些图形的特征,我制作了两张幻灯片。当学生一级分类结束,这些特殊的图形自动从他们的家族中挑了出来。这一设计非常吸睛,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聚集在跳出来的图形上面,此时跳出的图形会说:“我虽然是三边形家族中的一员,但我与众不同”当孩子们听到“与众不同”时,就会迫不及待的去发现其中的奥妙。学生会从自己的图形袋中找到和跳出来的图形像的图形进行操作:有的拼、有的量、有的摆等,不一会儿学生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分享自己的发现的过程中自然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当孩子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时,长方形和正方形跳了出来,一定要说自己也是平行四边形,此时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到过程中会发现他俩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如:教学《轴对称再认识(一)》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的探究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我让平行四边形在屏幕上左右飘动,不知落在轴对称队伍还是非轴对称队伍中。学生看到这种情形,自然就拿起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开始对折,这么一操作,发现对折后不能够完全重合,很快把平行四边形归于非轴对称图形一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是“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仅仅是形状相同”。
        二、微课视频与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巧秒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然后通过交流,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操作,就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此时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此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把微课视频与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分饼》一课时,我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这三类分数的数字特征学生易于掌握,但是他们的本质属性很抽象难以理解。如这三类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三张饼平均分给唐生师徒四人吃,该怎么分?有的学生一张一张的分,有的学生重叠在一起分,都得到结果:每人分到张饼,然后将一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发现<1,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出真分数小于1。接着故事情境变成悟空去化缘得到9张饼。有了学生分3张饼的经验,此时借助微课展示两种分饼的过程:一张一张的分,每人得到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得到张饼。由于饼的张数比较多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效率就低,所以在学生前面的操作经验下观看微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屏幕上的图片演示直观形象。在此之后故事情景展示:猪八戒的疑惑块饼和块饼,该吃那块呢?激起同学们的探究愿望,可以让同学们画图操作,再观看微课。从而深刻理解这两个数一样大的道理。将微课视频与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巧妙的突破难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开展。
        三、巧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交互电子白板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大利器。传统的动手操作活动需要准备实物学具,对于单一的或数量少的学具可以让学生拿到课堂上进行操作,但是对于那些较复杂的操作活动用实物学具难以在课堂进行,此时交互电子白板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教学《搭一搭》一课,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1、搭立体图形,从它的正面看到的图形是   ,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    。最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 2、把正面看到的图形变为       ,其他条件和问题不变。3、把正面看到的图形变为        呢?4、把正面看到的图形变为         呢……就这样变下去。前面两个问题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就能解决问题,初步感知观察方法。到后面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越来越多,此时用电子白板课件呈现出许多小正方体,可以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并观察规律。学生在大量的操作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动手操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借助电子白板无限量的反复操作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
        总之,融合信息技术设计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减少了老师枯燥的语言描述,使课堂生动有趣且高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