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6期   作者: 王国泰
[导读] 在新课改浪潮下,教师们不仅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

        王国泰
        义乌市春华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浪潮下,教师们不仅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还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启蒙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们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阐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采取高效的方法逐步培养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以后,他们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效率也会逐步提升,课堂主体地位也能够得以凸显。鉴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对此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在新课改背景下,独立人们必备的品质和素养,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独立才能够立足于社会,才能够实现发展。对于学生而言,独立思考能力是其必备能力之一,对于促进自身的创造力的提升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因此需要教师从小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被动式教学理念下,学生们的依赖感很强,教师也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导致很多人都等着教师“投喂”知识。在新课改浪潮下,以生为主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们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要努力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对于其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非凡。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鉴于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们经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对策,希望由此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学习效率同步提升。
        (一)启发式提问,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学生,其他人都在等着答案公布,不爱自己动脑思考并解答问题。针对此现象,教师们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启发式提问的教学策略,以此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地展开思考,并且能够在启发下自主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既可以促使学生放松心情,也可以使之快速与课堂融为一体,使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为高效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课上,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了面积单位,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用面积单位测量出教室和长方形草坪的面积吗?”有学生表示道:“教室和草坪都很大,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测量出来!”教师继续提问道:“那还有没有更为巧妙的方法快速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呢?”学生们立即展开思考,希望能够快速找到好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学生讨论之际,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尝试测量其面积,并在此过程中稍加提示,促使他们能够自主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结论。在新旧知建立联系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启发,思维也十分发散,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他们便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获取数学知识的效率也由此提升,为后面学习其他面积知识奠定基础。


        (二)组织操作活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感性的实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辅助工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一种辅助手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引入动手操作或者实物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既能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氛围中,也能够在自主动手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他们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效率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会非常明显,对其以后学习帮助极大。
        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操作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课上,教师先通过摆方块的例子将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该计算方法。随后,数学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测量出其长、宽和高后从四个角分别裁掉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当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裁剪过后的图形与长方体有何关系吗?”有的人说没有关系,有的人则想通过动手折叠的方法构成一个长方体。教师随之又借助多媒体将一个长方体拆开后的图片展示出来,并用红色标记上了折痕。学生看到图片受到了启发,很快动手开始操作,当教师提出折叠后立体图形的体积大小的问题时,他们很快通过测量与长方体体积公式得出了结论。在动手操作的实际环境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逐步提升,同时思维水平也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质疑情境,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常言道,疑能生智。在怀疑某一事物或者问题的真实性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独立思考并探究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们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当情境与疑问结合到一起后,学生既能够快速融入课堂,也能够结合疑问展开思考,因此质疑情境课堂的创设是教师们比较青睐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创设质疑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讨论,并由此促进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学生在学习“比的认识”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质疑情境展开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一上课,数学教师先通过展示出长方形提出问题“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长比宽多几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创设问题情境并由此引出“长与宽的比”,促使学生对“比”的概念产生兴趣。随后,教师将比的概念以及比例前项、比例后项、比和比例的区别等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促使他们逐步掌握关于“比”的各个知识点。当讲到“比例后项不能为零”内容时,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能为零呢?我在很多游戏比赛中都看到过几比零!”教师又将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引出来,鼓励学生思考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促使他们通过对比了解到“比的计算与除法具有相同的意义”,进而掌握“比例后项不能为零”的知识点。质疑情境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很高,也愿意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对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思维水平也由此升高,为以后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一言以蔽之,伴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认识到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还提出了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高效教学对策,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习效率以及数学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进而为其进入初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娄平,王显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00(003):00144-00144.
        [2]陈海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小作家选刊,2016,000(033):170-170.
        [3]朱兴兵.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018):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