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大屯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地学习,需要有探索和深入挖掘的精神,每一个知识都需要能够全面地掌握,需要将每一种知识都可以全面地应用。老师也需要在这一阶段可以传授给学生把握知识的技巧,老师需要引领学生能够去参悟和搜索一些问题,并且能够从这些问题中找到更多相应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己的数学思维,通过这些思维找到更好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教学
正文:问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学习的方向,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运用更多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小学阶段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严谨的思维,并且能够通过这些思维去培养出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问题地设置都会存在很多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动用更多的数学知识,那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文意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老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应该先主动地引导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逐渐锻炼自己思维,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将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吸收到自己的脑海当中,慢慢的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在这些问题当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学习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什么是周长》的学习过程中,上课伊始,老师播放一段动画,课件中小蚂蚁围绕树叶边沿爬行一周的情景。动画结束后,老师引导:你观察到了什么?(生:小蚂蚁爬了一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欣赏:小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行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让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此时学生对周长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接下来,老师再次提出问题:你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可能会说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等。老师追问:你能测量出树叶和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此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和技巧。这样,老师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周长”。
二、小组合作,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数学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将数学知识设置成问题情境,通过小组间的互动和交流将数学知识展现出来,分享给其他学生,其他学生能够根据小组的讲解过程,有一个好的分析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中都需要有一个引导者和中心能力者,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分配好小组之后,出示问题:你准备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每类三角形都有什么特征呢?各小组在问题的引领下合作交流。有的小组先按“是否有直角”分,可以分成三类:有直角的三角形、没有直角但是有钝角的三角形、既没有直角也没有钝角的三角形;有的小组先按“是否有钝角”分,可以分成三类:有钝角的三角形、没有钝角但是有直角的三角形、既没有钝角也没有直角的三角形。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发现三角形按角的特征可以分成三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三、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动手实践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搭建一个动手实践的平台。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了“绕线法”和滚一滚的方法;老师追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老师继续追问: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直径也有倍数关系吗?然后,让学生拿出3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分别量出周长和直径,并算一算。学生在通过动手实践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从而引出圆周率,总结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结束语:通过课本知识设置不同的问题,让这些问题可以有效的穿插在课本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解决和探寻问题的途径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问题的情境创设也能够让课堂充满更多的奇思妙想,让学生可以不断的在问题解答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 朱韩英,朱海军. 才智. 2019(23)
[2]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张秋香,徐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