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莉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719100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部分,也是难点部分。
关键词:选择 作文材料
一、明确范围,充分搜集
学生写作时,常常在审题之后就草率急切地确定某人某事,有时任凭丰富的想象驰骋在生活的原野上,一发不可收拾,因而离题现象。因此,确定选材的重点范围才能有的放矢而又充分地收集、占有材料。
如何确定选材的重点范围,要根据题目的需要。例如,表达一个人的好思想、好品质,就应该在这个人的优点方面尽量多地搜集有关的材料,这个人的“优占方面”就成为选材的重点范围。范围既体现为时间、空间的限制,又体现为思想内容的限制,还体现出人物关系的限制。
选材重点范围确定之后,就应该尽量多地去搜集和组织有关的材料。作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许多同学一个模式地生硬杜撰“我生病时,某某同学为我补课”“下雨天我没有带雨伞,某某同学把雨伞让给我”之类的故事。因此,教师要用一题永不泯灭的童心,去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情感,去洞察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点拨学生把他们自己头脑中生动活泼的材料挖掘出来。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时,还要同时启发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尽量多地搜集、组织、占有与题目有关的生动活泼的材料。
二、分析鉴别,因势利导
有了材料,还必须对材料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弄清材料所蕴涵的本质意义。如果不加以分析鉴别。学生感觉到的东西就无法深刻地认识它、理解它,选择和使用就失去了依据。
以《记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为例,对如何选材进行比较详细的指导,我设计几个启发性问题:(1)小花经常帮助邻居行走不便的李大娘倒垃圾、洗衣服;(2)班长小强发现一个同学用小刀划桌子,就向他提出了严肃的批评;(3)张老师帮助小红同学把丢失的文具找回来。
我让学生分析、辨别上述三个题材是否符合题意并说明理因。
对于第一个题材没有争论。对于第二个题材也有学生认为符合题意的,理由是班长对用小刀划桌子的同学提出批评,也是对他的帮助。显然,这些同学对助人为乐的理解是不够准确。我提出:“助人为乐指帮助人家干什么?”学生答:“指帮助人家解决困难。”“那第二个题材是帮助人家解决困难吗?”“不是,是帮助他改正缺点。”这样第二个题材的什么不切题的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题材学生争论更激烈,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张老师帮助小红同学找回丢失的文具,是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是标准的助人为乐,因而是切合题材。我抓住这一分歧,提出了更深一层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处在怎样的关系中帮助解决困难算作助人为乐?处在怎样的关系中帮助解决困难不算助人为乐?让学生明白了人与人处在“同学之间”,“同志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时帮助解决困难算作助人为乐;处在“师徒之间”,“家庭之间”,“长辈与小辈之间”的关系时,只能算作关心爱护,最后再提出张老师帮助小红同学解决困难只是关心爱护,而不是助人为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参考文献:张玲.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J]. 新课程:小学, 2011.
韩仲仁. 浅谈怎样指导学生自主作文[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1):539.
高爱成. 朴实达意才是真——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1999(09):29-30.
王香婵.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作文[J]. 科学中国人, 2015, 000(003):19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