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6期   作者:李艳红
[导读]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找准在理论支撑、内容供给、手段方式等方面的着力点

        李艳红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找准在理论支撑、内容供给、手段方式等方面的着力点,构建起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和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挑战,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 意识形态 着力点
        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大意义,找准着力点,强化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挑战。
一、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意义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3000多所高校中,在校大学生3000余万人。这个庞大而重要的青年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不强,特别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的蛊惑,所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直接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高校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和交汇地。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深刻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试图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和平演变”战略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美国政治家早就扬言,“在思想战上花一个美金,等于在国防上花五个美金”,“播撒下思想的种子,就会绽放和平演变的花蕾”。青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一代是敌对势力争夺的重点对象,大学校园往往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桥头堡,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是否坚定,能否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主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所以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新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和大变局的时代。大变革引发大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大变局使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引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激烈交锋,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冲突多样化、威胁多元化使世界越来越不安宁。国际国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集中投射、迅速集散,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面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等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在理论支撑、内容供给、手段方式、责任落实等方面着手,解决理论储备少、内容供给缺、手段方式弱、责任意识差等问题。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着力点
        找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构建起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和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挑战。
         (一)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责任体系,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培养一批政治态度坚定、思想理论扎实、工作敏锐度高、责任心强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构建起“人人有责”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工程。
         一是强化党委责任担当,牢牢把握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要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执行,党政工团共同管理、相关部门共同联动的大格局;要坚持“党政同责”原则,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形成各领域、各部门、各支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不断织密责任落实和风险防控的安全网;要着眼长效,抓长常抓,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分析研判、督导考核、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地。二是选优配强政工队伍,打造好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要配齐一线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切实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明确、政治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中坚,鼓励和支持他们站到意识形态工作前沿;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强化理论武装,搭建育人平台,落实全员育人责任。成立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小组,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研究,不断完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搭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资助、服务和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
         (二)找准内容供给,强化理论支撑,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新时代全党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这段话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全体人民进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三方面的教育和引领。
         一是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使之成为师生心中的明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坚定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着眼于坚信价值理念,使之融入师生生活。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要持续通过课堂教学、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多种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根植师生心中,融入师生生活,让师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日用而不觉。三是着眼于坚守道德观念,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并使之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阵地建设,创新手段方式,营造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网络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宣传载体,又是争夺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主战场”,必须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不断传播正能量。一要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网络媒体平台,提高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通过网络途径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有序传播。二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密切关注新媒体新动向新趋势,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力各类媒体平台、渠道和载体,做强线上正面宣传,从源头上阻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不良传播;三要健全网络舆情综合防控体系,意识形态防护网。加强校内媒体监管力度,对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公开传播内容必须严格把关,不给错误消极思想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加强对校内外传教人员的管控,建立多层次的舆情分析机制,防范校园内宗教渗透防止校外人员假借传教之名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切实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应对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青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共同构筑起我们无比坚固的国家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史诗阳,吴林珂.加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蓝晓霞.找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0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