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无为”思想的后世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6期   作者:舒林一 指导老师:肖淑玲
[导读] “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

         舒林一  指导老师:肖淑玲
         湖南省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418008

         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无为
         
         庄子的“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现当代人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升,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不正。出于此原因,庄子的“无为”思想在此时无异于相当一针镇定剂,能够使人重新思考社会思考人生,进入内心深处三省己身,使其灵魂自由。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道家的核心目标。
         一、庄子的“无为”的渊源
         庄子所提倡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处世,而是更深层次上的“有为”。所谓“无为”,就是为所当为,不为所不为,不胡作非为,不妄作妄为,一切依道而行。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无不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指君主不与民争。《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二、庄子“无为”与后世思想——以郭象和慧能为例
         (一)庄子“无为”与郭象
         郭象理想中的政治是“明王之治”,即无为之治,他认为善治天下者,应以不治治之。在《庄子注》中,他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无为管理策略。“无为”不是无政府,它需要-一个政治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君主。他说:“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 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郭象理想中的君主是“明君”,或称为“明王”、“圣王”,与之相对的是专制之君。郭象认为,专制之君,把自己与天下对立起来,实际上是以一己之力与千万之众为敌,这样的政治不可能取得成功:“今以一己而专制天下,则天下塞矣,己岂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万方有余丧矣。”因此,他希望出现“明王”,实施“明王之治”。


         (二)庄子“无为”与慧能
         儒、道、佛为中国三大哲学思想。东汉时期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与道儒互相吸收、排斥、融和的多层曲折的过程,终于重新创造出中国式佛教。中国佛学和老庄道学的关系特为密切。可以说佛教的中国化乃指老庄化。所谓禅宗即地道中国化的佛教。因此慧能南宗禅和庄子在思想结构及主要概念上具有极其类似和相通之处。但仍未免有分歧之处。就从存有论而言,庄子基本上肯定绝对本体之存在,即是本体无为;而慧能禅宗所谓“自性”即言自性空,亦即空性。此非言绝对本体,而是说宇宙本来没有本质,也没有本体。庄子之无为和慧能禅之三无(无念、无住、无相),就在工夫论和理想境界上,也具有非常类似的关系,但是又有显然不同之处。严密来言,庄子无为之境界乃对境有所执着,此处反而更接近乎看心看境之北宗有相禅,而不同乎慧能无相禅;至慧能南禅所提出“无相”境界,即连执境着相也都彻底打破了。此即慧能所谓“无相”。总言之,《庄子.内篇》中之修养工夫论和人生境界论,非常深入地、具体地影响到中国禅宗思想之成立。
         三、庄子“无为”思想的当今时代的影响
         如今的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众多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或商业化潮流推动的急速扩张和激烈竞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几乎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现代化所带来的后遗症的时候,东方发展中国家却为赶上西方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施行急速的庞大的发展计划,从而加剧了激烈的竞争,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便是其中一例。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曾提出立法禁止蓄意烧林,但最终没有得到实施和贯彻,因为大规模的烧垦开发正是政府的宏伟规划动员鼓励的结果,苏哈托曾明确要求到2000年将油棕树种植面积翻番达到五点五百万公顷。大规模迅速发展本国经济是没有错误的,这一点无需多言。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急功近利,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甚至是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导致最终的无奈或是失败的必然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定也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后期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灾难,至少三千万农民死于饥荒。要加速发展本国经济,这个愿望是没有错的,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相信这样一个简单化的公式: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越大越好。这实际上就是对无为重视整体和谐、主张自然渐进的精神的反面例证了,或者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无为在当今社会由很大的积极影响,如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的自然和谐,为个体的自由广阔的空间和一些必要的自我限制,这样就能达到天与地相合、自由与秩序相协调的最高境界。诸如以搞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今天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急功近利,以及一届班子一个规划等现象都是需要用到“无为”思想来解决。
         四、人生哲学中的“无为”与理想人格
         ?庄子的理想人格以道为基础。理想人格的实现就是与道合一。庄子认为,道既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本。道超出时空,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所不在。一方面,人们通过对道的体验,可以得到精神和境界的自由;另一方面,通过对道的实践,可以消除人与万物的对待关系,得到绝对的自由,达到理想人格的实现。 庄子的自由也有现实上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适性思想”。“适性”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以人的天性自然和生命本真为标准,得到现实的自由。“适性思想”是庄子批判儒家礼教文明的思想武器。 在生死观上,庄子一方面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神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提出“齐同生死”的思想,把生与死看作同一个自然过程,解脱了生与死的桎梏。在社会观上,庄子要求人们以人的天性自然和生命本真为目标,批判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庄子理想中的社会是遥远古代的“至德之世”。同时,庄子也有消解社会的倾向。“无为”则是不胡乱作为,不强加干预,在其思想中充当着中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江.《庄子》内七篇析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3]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2018, 3
[5]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6]罗彦民.救世:庄子“无为”思想的终极目标[J].船山学刊, 2008, (2) .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