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老大”的蜕变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6期   作者:张宇宁
[导读] “叮铃铃”上课铃声一直响着,走进这个班,

         张宇宁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叮铃铃”上课铃声一直响着,走进这个班,总是闹哄哄的静不下来,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坐在最后一排单人位的磊磊同学。一边跟周围同学小声地说着话,一边用眼神瞟着老师,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默默地观察着他,他是那么地肆无忌惮,即使有同学提醒他不要说话了,他依旧丝毫没有想要停下来之意。更糟糕的是,他的行为带动着周围一帮同学一起讲话。我觉得要想让这个班安静下来,首先得“擒贼先擒王”,先得诱导好这位带头讲话的同学,其他同学才能不被带偏,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经我认真观察,感觉这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隐隐感觉到这孩子似乎想要证明什么,又似乎很想吸引他人的注意。我该拿他怎么办呢?批评他?单独谈话?把这情况跟班主任说说?而对于这么一位高大魁梧又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这些方式也有可能会激起他的进一步叛逆行为的出现。
         这时,在我脑中突然闪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他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一天发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予以制止,并令这个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刚一放学,这位同学就等在办公室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奖励他按时来到这里。接着又掏出一块糖奖励他在不让他打人时能立即住手。第三块糖则奖励他正直,不让同学欺负女同学,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这时,这位同学哭了,说:“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一块糖递过去,奖励他能正确认识错误。那个学生本来做错了事,心想可能要挨训,但陶先生却找出那么多优点,还立即给予奖励,让那位学生一番感动之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想到这里,我觉得我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正面管教的方式引导他自觉认识错误,并改正。
一次,当大家正在认真画画,磊磊潦草的画了几笔就急吼吼地交上来了。我批着他的作品,以口头表扬的形式,递给了他“第一块糖果”,表扬了他涂颜色方面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没有以前那么杂乱,同时也鼓励他的画还有进步空间。他虚心地点着头“嗯,嗯”的表示着明白的意思。合上他的绘画本后,我传递给他“第二块糖果”把管理班级的“重任”交付给他,让他来管理班级的纪律,并给4个大组的同学打五角星三角形。但是,这第二块糖显然不好给啊,下面马上就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老师,他最吵了。”“老师,他是我们班扣分最多的。”“老师,他连自己都管不牢。”……我听着一堆反对的声音,望着磊磊,看到这么一位大男孩顿时出现了羞怯脸红的表情,他手足无措的低着头。这时,我马上说:“我们可以给这位同学一个机会吗?让他来尝试管理一次。”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默默的表示“可以的”。于是,我把一支粉笔双手拿着交给了磊磊。他也很郑重的双手接过粉笔,很严肃,有种任重道远的感觉。紧接着,他异常认真地管理起来,看到有同学转到后面去,马上告诉我:“老师,小裔同学刚刚转到后面去了。”我也轻声地跟他:“你可以提醒他一次,如果提醒他后依旧还要转到后面去,再给他们小组扣五角星。”只见他走到小裔身旁,轻声嘀咕了几句。小裔很认真的继续画画了。

一会儿,靠近我,用手指着前方,轻声地跟我说:“老师,你看,小媛转在边上,像是在说话的样子,但是听不到声音。”我轻声建议道:“你可以提醒她,让她认真画画,她会明白的。”于是,磊磊轻轻地走过去小声地说了声“画画时候要认真。”只见小媛偷偷看了我一眼,立马坐端正,认真画起来了。整个画画的过程,除了提醒的这两位同学,每个人都很认真,而且出乎意料的鸦雀无声。等到下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大家都欢呼起来“耶!”因为全班表现都很好,每位同学都能拿到一个学分币,管理纪律的磊磊也不例外。这个学分币就是我给磊磊的“第三块糖果”。第一次拿到美术课奖励的学分币,笑容毫不掩饰地溢满了他的小脸庞。特别热情地跟我说:“老师,我帮你拿作业本吧?” 我欣然同意。当磊磊把作业本帮我抱到办公室的时候,我又奖励了他“第四块糖果”——一个学分币。他眨巴着小眼睛,异常惊喜地望着我。我说:“这是奖励你帮助他人的学分币。”他开心地接过学分币,害羞地说:“老师,放心吧,我以后会表现更好的!”充满喜悦的他,蹦跶着跳跃着离开了办公室,向周围散播着他的喜悦“老师又奖励了我一个学分币,因为我帮她拿作业本了!”看着这个孩子的转变,看着他的笑容,我也被他感染了,一份欣慰溢满心田。
                                                                                        
后记:
自那以后,每次走进这个班,总能欣喜于他们的变化。走进教室鸦雀无声,个个都坐得很端正,等候着老师来上课。即使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周围总有同学悄悄地提醒他,并把食指放在嘴唇上,轻轻地说着“嘘……”。看着他们可爱又认真的小模样,我感觉特别欣慰。    
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用爱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学习、积极创造,这也使得教育本身发挥了其最大作用,无言而教化万方。

同行感言:
    皮格马利翁的期待效应表明,当一个人受到表扬和期待时,他就会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越是表扬他,他的表现越是出色,于是收到的赞许就越多。如此良性循环,想不好都难。张老师通过“真诚”和“宽容”来感化孩子,唤醒孩子的自觉性,使他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感触去学习。教师能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用心教育,用爱感化,让学生的改变发自内心深处,自觉而无痕。从中,体现出了教育的真味,实现不教而教,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自觉”的种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