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贤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南诏中心上梅塘小学
摘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如“表演”“实验”“绘画”“复述”“找春天”“觅对联”“办小报”等,能够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满足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实践活动 理解 巩固 应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掌握、应用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既能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又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胜过抽象思维的特点;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应用语文,从而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一、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文环境和生活实践理解词语和句子”,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摒弃机械乏味的说教,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从而去体会、感悟、把握。如文章中有一些重点词句,它们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单凭枯燥的口头解释,是难以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其蕴意的。况且,有些词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如果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方式”课堂里入情入境地实践体会,学生对词句的含义就能心领神会了。
《田忌赛马》一课,关于齐威王与田忌的对话描写中,“得意洋洋”、“讥讽”、“轻蔑”等词语形象地凸显出齐威王无比的骄傲自大。这样描写为间接地反衬出孙膑的过人机智奠下基础。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领会理解,我创设了一下情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很认真地在学校,“田忌”和“齐威王”受到我们的感动,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我就是“田忌”,谁来当“齐威王”?我们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学生先是一愣,尔后哈哈大笑,接着一只只手争先恐后地举起。)
师:先想想怎样才能把齐威王和田忌的对话读好?
生A:“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低着头,看着书本,语速较慢。)
师:能不能放开书本,想想当时齐威王说话时该是怎样的语气与神情?给你们五分钟准备,可自由分组互相学着。(学生四人小组试读表演,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学习热情。)
生B:“……”(翻开书本,大神地朗读,但表情和语气都不够形象生动。)
生C:……
生D:(两手往后合拢,神气十足地说)“瞧我这马,挺争气的”,(然后把头稍稍向上昂起,瞥了“田忌”一眼,不屑一顾地说)“怎么”(语调向上扬)“难道”(语速稍慢)“你还不服气?”(语速快并向上扬,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语气充满信心,坚定地说)
生:“哈哈,那就来吧!”(语气充满嘲笑的味道,班里掌声再次涌起)
这样,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显为具体可感的鲜活的情境,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语言文字是那么抽象,那么生硬,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学生既理解了语言文字,又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在往后的写作或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情境,他们就会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自然而然地用上,提高了运用语文的能力。
再如,《田忌赛马》中的“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这是田忌仔细观察的结果,也是他充满信心改变“马的出场顺序”获得比赛胜利的根据。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第二次赛马取得胜利”的关键之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请了六位自告奋勇的“马”分给“齐威王”和“田忌”,再让他们表演,重点凸显“快不了多少”这一环,即“齐威王”的“马”与“田忌”的“马”到达终点时,只是一步之差。
学生看了短短的演示,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了较抽象的语言“快不了多少”,为学好下文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在实践活动中巩固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深刻。
1、实验。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如学了《捞铁牛》一课,我设计了一节实验课,让学生根据怀丙和尚指挥水手们捞出第一只铁牛的办法动手实验,体验他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回到家里自主设计实验,实验用品自制。学生所用的实验用品各式各样,大多是采用日用废品,如易拉罐或矿泉水瓶剪成“大船”,以指头大小的石块当“泥沙”,用一双筷子削成“船桨”,用毛线当“粗绳子”等等。在实践中,有点学生一次就做成功了,从他们脸上荡漾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已真切地体会了文中所阐述的内容。使用没做成功的同学,在已成功的同学的帮助下,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次实验既让学生巩固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深深地知道实验要做成功是那么的不容易,从而更深一层地佩服古代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同时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绘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动手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从中借助形象的画面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如学完了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后,我先让学生根据诗文展开想象各自画一幅“春景图”,然后举办绘画展览活动。展览前,我先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他们先在小组交流学习,再推荐出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学习。学生的绘画各具特色,有“波光粼粼的江水”;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有“清香扑鼻的鲜花”;有“翩翩起舞的小蝶”;有“欢快活泼的黄莺”......学生们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时而听到“啧啧”的赞叹声,时而传出“哈哈哈”的笑声......他们互相借鉴,扬长避短。在绘画展览活动中形象、深刻地体会了春天景色的美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表演。有些课文故事情节性强,带有浓厚的戏剧性,学完这类课文后,可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动作,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在自己创造性的表演中,真真切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故事情节,这样学生不但领悟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而且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就表演得形象生动,剧中,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临危不惧,理直气壮,屡次挫败对方;而恃强凌弱的“楚王”面对才智过人且有着强烈爱国的“晏子”的沉着、机智、爱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4、复述。复述时,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言语表达出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经过和结果的线索进行复述;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变换的顺序复述;根据板书进行复述。复述后进行适当评价,如复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规范等。
如,学完《草船借箭》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各自根据“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复述,然后把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当裁判,另外四个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复述,各推荐一名选手,进行全班比赛。赛前,四位“特派员”精心准备;赛时,互不轻“敌”,但又不甘示弱,文中那心胸狭隘,妒忌心强的周瑜,顾全大局,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诚守信的鲁肃,他们的形象都生动得表现在复述者的神情、语言、动作上。那竞争的场面真是让人叹服。通过这次复述比赛,《草船借箭》的内容及任务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记忆力都得到提高。
实践告诉我,语文实践活动是连接语文学习和语文应用的理想桥梁,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素质的“沃土”。
参考文献 :
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中小学教育》期刊
3. 《教育学文摘》《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