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泽君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感恩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对那些给予帮助的人们的感谢,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生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激之情,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感恩之心也已经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随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感恩教育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当前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履行德育教学任务,采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是必要的。
一、中职生的主要特点
多数中等职业学生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激之情。中职阶段是从少年过渡到青年的重要时期。学生心理仍然不成熟,冲动性格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外在的事物更加好奇,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心理意愿做任何事情。这种中职学生的普遍情况主要是由于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由于缺乏道德教育。一方面,学生的基础知识很薄弱,对知识的渴望很低,学习知觉相对较弱,他们一般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家人的包围下长大,从小被溺爱。而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自卑感要大得多,尤其是在贫困学生中,伴随着许多不利因素,例如鄙视和疏远贫困学生,使他们失去了积极性、进取心,而学生在如今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便更倾向于去获得更好的物质[1]。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具有较强的比较心理,往往会忽略父母或老师的照顾,并且没有感激之情。
二、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策略
(一)以身作则去感动学生
中等职业班主任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必须以身作则并且提高自身的魅力,并运用戒律和行动确保学生接受微妙的感恩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此外,班主任应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与言行举止一致,影响学生,并达到通过实际行动教育学生的目的。
班主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心理思维,思维和行为习惯,尽可能分享对学生的感激故事和经验,并通过实际行动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并隐含地指导学生的欣赏。
(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
为了促进中等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校长必须加强与中等职业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交流。班主任老师不仅应注意个别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应注意生活和情感等各个方面。需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谈,放开您的心理防线,敞开心扉与教师交谈并结交朋友。出现问题时,可以寻求负责老师的帮助以解决问题并动态地了解学生思维的变化。此外,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尊重人格,容忍错误,检查所有进度,并平等对待他们。只有当班主任老师成为朋友和亲戚并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德育和感恩教育才成为无形的教育并感染学生。
(三)开展多元感恩活动教育
在课堂上,负责任的老师必须积极地进行各种欣赏培训,以确保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例如,父母关怀,教师会议和其他感恩教育主题课程,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说出父母最感动的东西,询问学生是否为父母做饭等。要了解。告诉老师自己的辛勤工作和辛勤工作,为做好上课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经常加班并熬夜以评判家庭作业,并鼓励学生利用其学业成就和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并重返校园。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或志愿工作。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孤儿院中开展更多的慈善志愿活动,例如:以帮助无父母和肢体残疾的孩子,并使中等职业学生感到在父母的照顾下并做好工作。了解环境如何幸福,并学会感恩父母和社会。还组织学生在合作学校和公司工作岗位上进行练习,使他们对社会,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挑战以及父母方面的挑战有更深入的了解。班主任老师还组织了一次感谢故事会,使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中的感激之情,从而使学生逐渐对这些活动形成感激之情,并以感激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和生活[2]。
三、结束语
针对中等职业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的问题,中等职业班教师应在日常的德育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中等职业课堂教师利用他们的欣赏能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达到情感达人的目标,巧妙地影响学生,并确保学生逐渐形成。有必要开展各种审计教育实践活动。以感激之情面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感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这对于提高中国人民的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姬昆, 代冲, 何新生,等. 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的中职学校立德树人模式的实践研究[J]. 神州, 2019, 12(012):135-135.
[2]刘海霞.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37(2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