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广西柳州市第十二中学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严谨态度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希望通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创新,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创新创造,进而改变实际生活,给生活带来便利,也利用化学的进步推动生产发展。本文结合初三化学教材从优化课堂结构、应用化学实验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初三化学;创新意识;课堂教学
引言
创新意识是建立在对某一事物有探究、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意识首先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化学。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很多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对其中的知识、概念理解不清,枯燥繁琐的练习也消磨了其好奇心与兴趣。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就要想法设法的激发其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探究、学习兴趣,并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优化化学课堂结构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教师应当要从课堂结构入手,以其结构的优化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环节、游戏环节甚至是比赛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一方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学生对化学枯燥、繁琐的印象,提升了其化学学习兴趣。
以“爱护水资源”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的重要性、当前地球水资源现状以及水污染。这些知识的获取单纯的依靠教材中的文字对学生的触动不深,赌气而言仅仅是一堆符号与文字,没未形成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因此教师就可以改变课堂结构,将室内教学改变为室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水库、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以及周围人哪些不规范、不文明行为对会水资源造成浪费与污染,这一切又会产生何种严重后果。这样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与参观,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了应当爱护水资源,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经过这类实践活动,化学课堂不在单一、枯燥,而是丰富且有趣,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也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应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三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一节优秀的化学实验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金属Na同酸、碱、盐在一起时会出现不同的化学反应。当钠与硫酸溶液在一起时,人们会看到容器中有气泡出现,这是由于钠与硫酸中的氢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当钠与硫酸铜进行反应时,首先钠会同水产生反应出现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在与硫酸铜反应出现氢氧化铜且还会出现蓝色沉淀。这是具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当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出现了这些化学反应之后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实际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化学实验的神秘感与魅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一下两种化学物质会出现何种反应。对化学实验的猜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验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推测其中的原理或规律。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来推理、联想与创新,学习新知识,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单是为了解决教材或试卷上的化学试题,而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一些事件时可以应用化学知识与思维来解决问题。生活中的的很多事物、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讲授一些化学知识时可以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探究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在课余时间主动的分析生活现象,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保持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例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醋酸、碳酸钠。这两种元素存在与食用醋和碱面当中,也是其组要成分,通过教师对这两种物质性质、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酸和碱在一起会发生何种反应,教师可以将其布置成一个课下作业,引导学生利用家庭厨房展开化学实验。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加新颖,学生对化学知识也能一直保持一种探究与创新的兴趣,尤其是在家庭实验中。很多学生反应自己利用家中的碱和盐、辣椒进行了实验,发现了有趣的事情也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些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中比较难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当将创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有探究欲望,以课堂结构的优化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可以利用化学实验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蓝剑.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00(002):94-94.
[2]张铃.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00(008):73.
[3]关锋.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000(0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