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韬
宾阳县新桥镇大庄学校,广西宾阳530400
摘要: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通常以学生为容器“一言堂,满堂灌”形式讲课,能听进去多少看学生自己理解。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教师应综合学科特点,以人为本,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从小接受知识存在差异,智力因素不同,学习习惯也不同,注重数学教育为学生打好底子,开阔思维模式,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小学数学;情感培养;兴趣;创造力
引言: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发展的核心动力,学生更是如此,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同学,可能是因为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智力方面所造成的。这就显得教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情感,创造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求知欲
(1)注重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学校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战场,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很重要,在新课标改革下,课本编写更加贴合生活实际,生动有趣。这个阶段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模仿能力好,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建立不同情境,理论与知识相结合,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备好课,教师是一节课的引领者,数学应该是一门发散开放思维的学科,不能照搬教材,一板一眼,这样讲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情绪要饱满稳定,要有丰富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讲有趣生动,学生情绪也会被带着走。[1]
例如:低年级学数字这节课中,根据插图“三只小猪建房子”可以事先让孩子准备好七巧板和小棒辅助教学,让学生举手回答,小猪建房子用了几块木板,地上有几把工具,周围有几颗树?
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的问题,设定游戏,教师组织,学生配合,先画个,小鸡,小兔,教师说鸡或兔的数量,学生抢答其头和脚的数量,逐渐引入课题,出示表格,自主学习。
然后教师听学生探讨成果,假设笼里全是鸡,设鸡为x列出方程式,得出结论,同理设兔为x,得出答案。发散思维,可以换成乌龟,小狗等动物举例,调动数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的意义,分数和分母的含义,准备一个苹果或梨、桃,或者瓜子、栗子等。问学生怎么分给你们比较公平,如果分的不平均,让学生说可不可以这样分,以此引导学生平均分配,看书了解古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概括分数意义,写几道基础例题找同学来做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师要有亲和力,与学生保持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热爱尊重学生人格,注意言行举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特点,鼓励他们合作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耐心,责任心,如果学生喜欢某一个任课老师,该老师的课学生们就愿意认真听讲做笔记,重视且肯花大工夫去了解这门课,成绩自然显著。注意教育时不能伤到孩子自尊心,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但不是说他们的缺点不能批评,不得讽刺挖苦学生,不得放任不管,而是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学生知道批评和表扬都是关爱他们的表现,这样才能师生才能和谐相处,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好,并且上课效率高。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对数学的情感,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多变,开放发散的思考条件,很多学生提到数学就觉得难,其实是没有找对方法,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思维的机械性,不思考,不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优良安排座位,课堂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以优生带动差生,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还可以让学生之间更好沟通,没有代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师还可以用整体荣誉感,激励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改正他们学习数学的不良习惯,逐渐养成吃苦耐劳,善于思考,不懂就问的行为习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整理笔记,准备一个错题集,一个笔记本,做家庭作业的时候把不会的题记在错题本里,研究透彻,并且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2]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除了学校要做的努力外,还需要家庭来辅助教学,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与家长多谈谈孩子进步和优点,增进家长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并且可以较快的调整好学生心态,增强创造力与学习兴趣,提前预习课程,做到在校期间由教师监督,在家有父母督促,家长也要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培养。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方式也更新很快,教师应积极改善教学观念,做出有效的措施及各个情况的应对方法及策略。注重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促进学习效率,小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负有极大的工作耐心和责任感,对数学课堂的多元化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云飞. 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情感培养[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0(011):71.
[2]王美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 陕西教育:教育, 2016(3):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