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鲜
重庆市合川区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
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像一个五环,环环相扣但又有核心。其中美术表现和图像识读属于基本能力,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属于超学科素养,而审美判断属于高级素养也就是我们培养的核心,好比五环的中心环。审美判断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判断、评价与表达,是一种由于情感而产生的主观活动。对事物美丑、是非的判断,貌似是在很快的瞬间产生的结论,但其实需要有很长时间的审美积淀和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审美标准的建立,会对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产生影响,而美术教育正是在提供这样的准则。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感受和认识美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构建健康的审美趣味,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美术语言对生活、艺术或自然界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从而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美化生活并能通过画画、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本文将尝试从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到审美判断的过渡与转换入手去探讨美术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一、从图像识读到审美判断的过度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响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这是一项“眼观”的技能,这需要学生能基本了解美术语言,能对图像进行观察、对比,能使用色彩、造型、材质、构图等美术语言进行分析。如何将这种“眼观”的技能升华为“内省”的能力呢?可通过查找、思考、讨论等方式去感受图像的主题与内涵,再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
课例分析:麦田上的人——梵高作品赏析。本课的重点在新课部分:介绍梵高不同时期作品,早期受现实主义影响,画面深沉、凝重。1886年到巴黎受印象主义画家影响,画面出现了明亮的印象主义风格的色彩。后期作品是在他生命最后六年中完成的,透过作品的主题可以感受到他艺术的激情。总结:后期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笔触明显,有很强烈的情绪感受。老师进一步从色彩和笔触进行详细的分析。问题:这样的色彩和笔触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吗?结论:梵高在主观控制他的色彩和笔触,让画面呈现出强烈的感染力,让他所表现的世界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感觉。
图像识读可以升华到审美判断,图像识读可以升华到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也可以升华到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从图像识读到审美判断需要长时间的累积。这节课老师通过梵高作品的局部从画面本身的形式语言色彩和笔触进行分析,让同学们感受到他画面独特的语言,感受到他表达的情绪。最后,点出了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意味着他的绘画对接下来的表现主义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堂课里形成了图像识读到审美判断的过度。
二、从美术表现到审美判断的过度
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能基本了解色彩、造型、材质、构图等美术语言在二维或三维中的运用。
这是一项“手上”的能力,是否也能升华为“内省”的能力呢?是的。这也就是我们在文章一开始尹少淳教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停留在“知识与技能”上,需要进一步升华。可以联系生活去发现美,也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牵引,运用美术的表现能力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课例分析:《质的美》1、导入部分:看图片思考问题。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从本质上讲:材质不同。因材质不同我们会感受不一样,因材质不同我们会领略到不一样的美。2、新课部分:(1)感受不同材质。分别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分析(玻璃、石材、金属、木、陶瓷、棉花、布)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材质的直观感受和情绪感受。 通过对比发现,我们知道材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会产生不同艺术的效果。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材质?那如何去欣赏它们呢?(2)材料的形式美。分析图片,材料的形式美(质感对比):软与硬的对比 、粗糙与光滑的对比。材料的形式美(色彩对比):色彩三要素对比,暖色与冷色的对比。材料的形式美(造型对比):点、线、面的对比。(3)我们体会了不同材料的美,生活中各种材质的物料,怎样进行艺术创作呢?通过同学们对比讨论得出:依质感构思, 依色构思,运用依形构思。欣赏,生活中这些常见材料在作品中怎么运用。3、活动:体验材质,根据不同材料形式特征,运用和谐、对比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4、自评、互评。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能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5、教师总结。
美术表现可以升华为创意实践,可升华为文化理解,也可升华为创意实践加审美判断,或升华为文化理解加审美判断。这一课例让同学们认识了不同材质,用颜色、材质、造型分析每一种材质的美感,这是一种图像识读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是一种有主导的进行思维和行为,学生通过创新意识,对之前所学的材质进行分析,通过自己搜索资料、分析、思考,能通过草图、模型予以呈现,尝试加强创意实践的核心素养。自评、互评又实现了美术作品欣赏能力,通过对自己或同学的作品画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分析,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感受联系起来进行评述,实现了审美判断的渗透。因此这一课堂里实现了从美术表现到创意实践到审美判断的渗透。
结语
美术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靠我们美术和教育工作者找到更多转换衔接的方式方法,更有效地提升同学们的审美判断能力。
美,无处不在,它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瞬间。我们的职责是教会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懂得美、创造美,学会审美、形成心灵美并伴随终生。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途是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学生对美术欣赏的能力、表现的意识、传递的可能,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美术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去渗透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