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临沧 677000)
摘要:大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可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当中,体育运动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此次研究以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为基础,着重探究了体育文化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希望能为以后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化传播;体育教育;策略
随着当下大学体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学体育活动表现出内容多样化、活动形式小型化和经常化的特点。体育活动包括各种休闲、健身、社交等娱乐性体育活动。此外,还包括春游、郊游、爬山等户外体育运动。这些活动满足了在校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且大学生也可以利用余暇时间自由支配体育锻炼,因而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从而有利于推动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是提高聚集力、创新力、顺应力和长久力的不同精神元素(信仰、价值观念、理想、道德、心理、智能诸因素)的总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本质在于其教育的价值观念。要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心态,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1]。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发挥体育专业优势和组织感召力,用一切可以带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让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起来,使体育教学方式不再单调。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良好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把体育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对于学校和体育教师来说,应不断推陈出新,制定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体育课程和大学公共体育教材。
表1 部分高校体育文化社团种类统计
(一)无形性和有形性的交融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包含的精神元素作为弥散在特定群体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与心态,它的存在是无形的,但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载体却是有形存在的。往往就是对有形事物进行研究后,再去掌握无形存在的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
(二)非强制性和强制性相结合
由全体学生共同利益繁衍出来的价值观,以及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的非强制性的潜移默化来影响和控制学生的行为方式。同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又要借助于集体的力量、舆论的压力、规章制度等去说服、教育、制约那些不守规则的人[2]。
(三)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工作人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恒定不变的价值观、信仰以及以往的行为习惯,即所谓心理定式。灵活性主要体现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文化活力,就在于不断地根据变化着的形势进行创新,不断更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这已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成功之处。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建设的原则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首先要从宣传和教育方面做起,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工作人员制定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在法律、道德、纪律等不同方面,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奖惩分明[3]。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对体育教学环境加以优化,关注大学生的切实情况,给予足够的关心,通过奖励机制来调动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增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中,才能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更符合自身的发展状况。
(一)激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激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前导。必要的忧患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危机感、急迫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把压力转换为动力,在体质健康素质提升中不断开创进取[4]。
(二)弘扬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并开拓创新
弘扬优秀体育传统文化,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主旨。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体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也引进和吸纳了西方现代的学校体育文化。因此,在创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时,要对传统的优秀体育文化加以继承,与此同时对现代的学校体育文化也要借鉴学习,实现援古证今、洋为中用。
(三)从时代特点出发,彰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个性
以时代特点为出发点,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所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要反映出社会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由大文化引导小文化,并且根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发展与现实情况博采众长,并加以萃取提炼,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
(四)建设五项工程和五种精神
1.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需要建设五项工程作为支柱。一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形象工程,包括社会、产品与服务形象的建设;二是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开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符合大学生时代气息的运动内容;三是加快文化工程建设,在学校、体育社团、学生三级体系下,加强体质健康文化宣传工作;四是完善学生对体育锻炼设施的需求工程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场地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服务保障工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5];五是心理塑造工程。通过组织体育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训练,提升自信心和对队友的信任感。
2.五种精神,主要是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学生的主人公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与艰苦创业精神。
这五项工程与五种精神互相关联、互相依靠、互相推进,有助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高效建设。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开展系统性教育,这是基础工作;二是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的体育锻炼环境,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质量,这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三是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领导意识,发挥体育社团干部和班委带头的模范作用,这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根本保证;四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要广泛深入到不同社团和组织中,将各方力量进行综合,这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便捷途径。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形象打造
公众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形象的评价是整体的、抽象的、概要的,站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立场来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形象作为一种潜在性的资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形象,可以作为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信息交流的媒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教育的形象,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缩影,他们的外在精神、形体气质,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工作息息相关[6]。因此,加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塑造大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形神气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使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更具有个性化和气质化,则会获得大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推进体育文化传播对高校教育促进的思考
(一)要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健康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大学体育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学校可以不定期在体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组织大学生开展户外运动放松心情等,通过这样的活动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压力的学生,有效的帮学生进行疏导或转介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而降低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发生。
(二)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教学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传统的心理教学只是讲座、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这种形式的教学效率比较低,而且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教学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心理教育的效率。
(三)体育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体育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合作,经笔者调查发现,体育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署办公的学校还不多,可以在此方面做出尝试,发挥体育教育的阳光、开放、包容、竞争等优势,让大学生在激情释放中放飞自我,通过体育运动缓解心理压力。学校层面可以建立完善的岗位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联动机制,选取实验班做体育运动对心理调适作用的实证研究。在联合机制的运行方面,需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监督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履行[7]。同时,学校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对积极负责的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来带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四)通过新型教育模式辅助咨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下有很多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技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心理健康辅助疏导工作也可以积极融入现代化教学模式。像现在很多大学生因为性格比较内向,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去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大力发展微课,让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学习微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手机等终端接受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如此,现在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当学生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通知家庭,这样在家庭和学校双重重视下,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提高体育教师心理教育技能
从学校的角度上,还要不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为体育教师开设讲座,丰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所需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体育教师是在学生体育运动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比较长的人,体育教师在观察和感知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一定视角优势。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情况及时记录和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做进一步观察处理。
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一)对体育文化传播方法积极创新
1.对校园活动积极丰富
在体育文化传播期间,高校校园活动是主要的载体。在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对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强重视,与时代主题相互适应,与国家教育部署和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校园活动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正确思想行为意识和爱国思想。对于体育文化传播来说,可有效提高其针对性。将正确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积极发扬,从而促进学生对自我价值充分认识,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社会予以回馈。
2.对班级建设和党团组织积极加强
积极加强班级建设和党团组织,对于体育文化传播来说,可有效增强其凝聚力。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班级建设和党团组织是主要的基层组织,在班级建设和党团组织的影响作用下,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显著提高;构建团支部可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得到有效丰富,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积极培养,同时促进学生成长、学习的环境更加快乐、轻松、健康。
3.积极运用网络媒体
当今信息内容在先进性网络媒体和广泛性传播的作用下更加丰富,通过媒体作用,能够将积极思想广泛传播,并促进学生乐于接受。特别对于正能量和积极的信息,能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积极树立,在高校思想工作宣传过程中,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载体。有效建立网络平台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真实想法充分表达,有利于学生交流意识提高。此外,在网络平台的作用下,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其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学生也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对课外知识做到全面了解。因此,对于体育文化传播来说,网络媒体的充分利用可显著提高其实效性[8]。
(二)辅导员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1.促进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的影响作用下,改变了现代大学生的行为意识和思想观念。迅速发展的高新传媒提出了有关体育文化传播的新要求,需要不断促进我们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对相适应于新形势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需要对自身知识领域不断提高,促进自身人际关系、处理事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方法进行有效创新和探索,并对体育文化传播灵活性开展。
2.促进辅导员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对科学文化知识显著提高能够促进知识结构有效更新,可将知识范围积极拓展,从而使学生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能够使教师自身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为使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学习是其重要方法,教师需要对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树立,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知识有效提高。此外,教师要学会总结,并善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有效结合于实际,从而促进教师工作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3.对辅导员角色准确定位
在体育文化传播期间,辅导员应将自身职业优势充分发挥,将职业使命牢固树立,对自身定位有效明确,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做到正确引导。此外,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辅导员是其主要服务者,同时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专业扎实、品德高尚人才的有效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有利于学生健康三观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体育的积极作用,通过明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与传播原则,充分发挥辅导员、学校的宣传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促进体育知识与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昊.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和改进路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1):139-140.
[2范志远.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社团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6(16):132-133.
[3]王志刚.中美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比较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和耶鲁大学校园媒体传播为例[J].现代传播,2012,(10):121-124.
[4]李晓霞.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运动,2017,(15):79-80.
[5]刘雷洪,何剑,尹梽澎.自媒体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吉首大学为例[J].运动,2017,(10):66-67.
[6]黄卉 曲晴.刍议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5,0(26).
[7]范冬燕,汤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路径及对策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110-111.
[8]苏雄.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35-38.
作者简介 :姓名 李宝 1984-04 性别 男 籍贯 吉林长春 学历 :硕士研究生职称 ?讲师 研究方向 篮球 邮编 677000
单位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