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一、研究依据和目标
(一)研究目的:
解决幼小衔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得幼儿能够顺利渡过这个关键期,让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当前的幼小衔接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超前、学校管理小学化、教育评价绝对化等问题。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需要,把重点放在一些暂时性的技巧和显性效果的训练上,完全忽视了基础学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幼儿过早的体验到入学的压力,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发展幼儿的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激发入学兴趣,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会性,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的孩子在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是由谁携手相伴,有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要让孩子做了学生以后,继续做他昨天做的事,让新的东西慢慢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而不应该让大量涌来的事物让孩子应接不暇。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儿童,进入小学以后,许多事情需要儿童自己动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初步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儿童进入小学以后,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同伴冲突,才能更好适应小学生活。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儿童自理能力,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研究都把幼小衔接仅视为大班下学期任务,其实,幼小衔接是孩子出生起就应该关注的问题,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们需要树立过程观念,本研究旨在通过具体教案设计,丰富幼小衔接社会领域教学理论。
实践意义: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内容、目标、形式、方法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分属不同的系统,因而使得幼儿园和小学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特点和模式,使得大量幼儿在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中,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若在大班开展一些相适宜的活动,让幼儿和小学之间形成良好的过渡,真正通过家园配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适应能力。
(三)活动设计理念:
1、哈克关于幼小衔接的断层问题: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也包括教师、朋友、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存在着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 (2)学习方式的断层 (3)社会结构的断层 (4)行为规范 (5)期望水平的断层 (6)学习环境的断层 解决这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2、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糅合起来,提出了包含不同嵌套层级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从里到外分别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动态系统。微观系统是最里层的系统,处于中心,是与个体直接发生作用的,包括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为系统,带有很强的个体色彩,位于微观系统外层的是中间系统,它的交互作用更大一些,它使得其他事物加入幼儿的生活成为可能,包括伙伴、父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儿童与这些环境要素相互影响,每种状态都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与大人以及伙伴一样都是主动的。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入。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在中间系统的外层,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又对他们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的系统,是儿童所处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要素,是非即时性环境。正式组织有父母的工作单位、宗教机构和社团的健康福利服务等,非正式组织有父母的社会网络,提供建议,友谊和经济帮助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这个系统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制约和支持。第四层环境系统是宏观系统,它是在外层系统和中间系统“蒸发”出来的文化氛围,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以及文化价值观、法律和资源等,是儿童长大的环境保障。宏观系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微观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动态系统是这四个系统的动态属性,它更强调四个子系统的即时变化和非静止性,它是不断变化的。
3、加德纳多元智智力理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力、音乐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然智力。在本次社会邻域的课程中,旨在发展儿童的多种智力,比如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于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见解,发展了语言智力,在游戏中幼儿学习与小伙伴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发展了人际关系智力,知道自己可以做好哪些事情,发展儿童的内省智力。
(三)国内该活动设计现状:
我在百度、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上搜索到了大班关于社会领域课程《我要上小学啦》的教学活动设计,现将这些设计总结如下:
1、活动目标:
目标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类
(1)增进对小学的认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激发争当小学生的愿望。
(2)找出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初入小学时会遇到的困难,尝试找出解决的办法,增强自信心。
第二类
(1)认识、了解书包及学习用品的作用 (2)学习整理小书包,能有序摆放各种学习用品 (3)体验自己整理小书包的乐趣
2、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教学挂图,小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片段的录像。幼儿每个人带一个小书包,书包里装上自己认为需要的学习用品。
经验准备:集体参观过小学,对小学环境有所了解。
3、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大多都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兴趣,例如教师:上个星期,我们参观完了某个小学,那小朋友们觉得幼儿园和小学有哪里不一样吗?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比较图片,加深认识,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同呢?引导幼儿从环境、学习、生活三方面说出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
(3)教师提问,启发思考,了解小学学习环境与幼儿园的区别。①操场是什么样子的?操场上有什么?这些运动器材有什么作用?②图书馆中有什么?和幼儿园的阅读室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什么?③教室的课桌、椅子和幼儿园一样吗?教室内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4)小结:当我们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时候,这些地方就会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快乐运动快乐、快乐阅读和快乐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本领。最后,经验交流,拓展讨论内容,进一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
(5)引导幼儿学习自己整理小书包,请幼儿观看电视第一段,并进行提问,让幼儿知道爱惜学习用品。看表演的第二段,继续进行提问,教育幼儿知道整理小书包的重要性。?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小书包,里面都有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怎么整理呢?请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讨论整理小书包的方法,最后告诉老师。?教师示范平时小朋友整理书包时常犯的一种错误,提醒幼儿整理书包时轻拿轻放。让幼儿互相说一说,除了自己认真整理小书包以外,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小朋友认真细致的去完成。带幼儿整理班内散乱的物品,如图书、玩具等。 ?
(四)评析
1、可借鉴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儿童的互动,并且积极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人格基础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注意发展儿童的社会性,给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体会交往的乐趣,并结合上小学的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巧。(2)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独立做事,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让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3)谈论小学的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升人一年级了,组织孩子学习和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就变得非常重要和有意义了。社会活动是一个广泛的科目,它必须要有实际操作的材料或社会实践。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可以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先以自己的方式整理到最后观摩小学生如何整理书包, 再来模仿小学生整理书包的方法, 使幼儿在无形中掌握正确的整理书包的方法。通过孩子的实际体验不仅掌握了正确的整理小书包的方法更激发了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2、不足之处:
(1)活动准备较为单一,多以整理书包活动为主,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自理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可以从细节着手,比如儿童在游戏结束后自己收拾材料,将桌椅摆放整齐,起床后自己整理床铺,全班孩子轮流当小值日生角色,帮老师整理活动室,监督室内外环境卫生。(2)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工作,也是家长和小学应该关注的问题,应该以幼儿为中心,使得幼儿园家长和小学努力向幼儿方向靠拢,然而在幼小衔接的社会领域活动中,我们较少看见家长的参与,如果各个方面的力量不能协调统一,就难以形成家园合力,对幼儿产生一致性的影响。
二、创作关键问题及难点
1、创作关键问题:适应刚入小学的变化,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创作难点:(1)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对小学的了解,有争当小学生的愿望。(2)发展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3)了解初入小学的困难,增进儿童的心理适应和紧张感,培养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
四、参考文献
[1]马培.我们要上小学啦——大班“幼小衔接”案例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98.
[2]张洁. 大班社会活动:整理小书包[A]. .思维丛书(第二辑):幼儿责任思维培养课例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12:4.
[3]杨伟.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快乐成长[J].学周刊,2018(35):179-180.
[4]李娟. 家园校捆绑 为科学衔接搭桥[N]. 中国教育报,2018-11-25(003).
[5]李宏堡. 幼小衔接的责任在学校而非儿童[N]. 中国教育报,2018-11-11(001).
[6]张乃心.幼小衔接的“断层”与“接口”——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理论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6-7.
[7]黄珈琦.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研究[J].电脑迷,2018(12):189.
[8]孙淼鑫.幼小衔接之心理品质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31):41-42.
[9]王霁.幼小衔接之入学准备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3):379-380+384.
[10]钟瑛.幼小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92.
作者简介:姓名——纪律(1997、12、14),女,汉族,安徽宣城,硕士研究生,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