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5期   作者:雷 蕾
[导读] 本文旨在分析与总结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
        雷 蕾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11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与总结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探析这一特殊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以期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大学生们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心理健康  危机干预

        2020年,全国人民饱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苦,在疫情笼罩之下,人们的生活都在经历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处于疫情之中的大学生们在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隔离、足不出户上好网课的同时,每天都在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新闻以及一串串实时更新的数据。疫情好转以后,各大高校相继开学,学生们的心理变得更加敏感与脆弱,随之而来的,便是疫情之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倍增。基于这些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关注疫情防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做好自身情绪与压力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与减压工作。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
        疫情好转之后,我国各大高校结合疫情防控形势之需,相继开学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学生返校后心理问题的激增。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对疫情的恐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的焦虑以及行为上的强迫等。通过对今年新生心理测评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被测学生的SCL-90量表中,焦虑、抑郁、恐怖、偏执、敌对、强迫等症状的分值及量表的总均分普遍高于以往时期的正常区间值;随机访谈过程中,学生呈现出的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烦躁抑郁、敌对偏执、失神及强迫行为也明显增多,这一现象与SCL-90量表中相关数据不谋而合。
        以上心理问题在今年疫情发生之后尤为凸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抑郁、恐怖、偏执、敌对、强迫等异常情绪符合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人们的一般心理特征。高校大学生正是饱受疫情之苦的群体之一。
        第二,目前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以零零后为主,这一代人中独生子女居多,绝大多数孩子从未经历过或极少经历过集体生活,在疫情期间,他们整天宅在家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正常社交活动,情感的宣泄大多只能依赖玩游戏和刷微信微博;另外,家人长时间的相处亦导致了家庭摩擦增多、家庭矛盾升级。学生的情绪一旦找不到宣泄口,自然而然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返校后,受情绪困扰,人际关系紧张随之而来。
        第三,大学生们经历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居家学习,绝大多数人作息时间与生活规律紊乱,打发时间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锻炼,缺乏对未来学习与职业生涯的规划,返校后注意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都会直线下滑,而学校复课后的大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和紧迫感,学生们对学习的焦虑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第四,部分原本就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药物介入治疗的学生,在疫情期间因交通封锁及物流不畅等原因未能按时就医、按时服药,再加上长时间处于较大精神压力的状态下,不能安然度过危机,进而出现心理障碍。这部分学生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路与方法
        面对大学生群体日趋复杂的心理健康状况,高校在后疫情时代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健全和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此次疫情猝不及防,特别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时,部分学生将大量时间精力都集中在线上关注疫情发展的动态上,频繁刷新闻、刷微博,因此在不同程度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甚至绝望的情绪;内分泌紊乱、易怒、失眠,与朝夕相处的家人关系变得更为紧张。恢复线下教学后,很多学生依旧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行为偏差,走向极端。这就需要我们辅导员通过细致地关注学生动态,用敏锐的触觉感知所带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出现异常变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定期召开线上或线下班会及班委会、关注学生社交平台动态更新、关注学生上课的考勤等多种方式掌握学生当下心理状态,以便于我们准确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二)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努力疏导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每个学生对待疫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有的学生可以淡然处之,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心理创伤,慢慢借助自身调整或外力干预即可逐渐恢复,有的学生则很难从压力中释放出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中。我们辅导员需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疫情下的心理问题,同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压力给出适当的缓解思路。
        首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有节制地刷手机,控制线上娱乐的时长;选择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官方新闻,减少未经证实的负面信息输入,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通过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减轻自己的焦虑情绪,提高自身免疫力。日常做一些适量运动、听一些舒缓愉快的轻音乐也是一个释放压力的不错选择。再次,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与写作,积累宝贵的知识财富。另外,引导学生多跟家人与朋友倾诉与交流,提升与亲朋之间的亲密度。最后,我们还要告诉学生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照顾好自己。针对确实难以改善情绪的情况,还可以告诉学生必要时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或心理援助热线倾诉烦恼,寻求帮助,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三)及时预防与干预学生心理危机。
        高校应当重视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加强心理咨询教师及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关键时刻能及时预防与化解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处于长期焦虑、消极情绪无法改善,甚至于出现行为异常的苗头时,辅导员还要及时预防与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向所在院校的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寻求帮助,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尽力避免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后疫情时代,辅导员更加需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良性沟通,通过家长的介入,必要时可建议家长亲自带孩子去专业的心理专科医院进行就诊与治疗,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努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为学生上好生命健康教育课。
        后疫情时代,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绝不能单纯停留在喊口号上面,而要具体落实到教育行动上来。高校要强化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与认同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道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心理团辅,多渠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三、结语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成为我国高校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必然模式,在这种新的工作模式下,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更应该以一个战斗者的姿态坚决从事好学生工作,要俯下身来,深入学生群体,深入学生内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好他们在后疫情时代学习、工作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学生队伍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程利.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4,(2):115-116.
[2]谷照亮,林伯海.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的方式方法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 2020,32(04):59-63.
[3]孙楚航,许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J].实践研究, 2020(3).
[4]梅萍.论新时代高校全员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