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祺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南屏小学 311800
【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希望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做人的根本是道德,成才的根本也是道德。小学低年级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开端,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德育中要保持教育者言行一致、重视孩子的道德实践、加强道德行为技能的指导,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信念、内化
【正文】
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把树德立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鱼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阶段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开端,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熟悉的家庭生活进入比较正规的校园学习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环境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对于他们来说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变化,他们需要重新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行为。为了让道德行为更好地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本文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依据心理学的原理,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在德育中要保持教育者言行一致、重视孩子的道德实践、培养孩子道德评价能力、加强道德行为技能的指导,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者应当言行一致
人的道德发展是按照从他律到自律的顺序发展的。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他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努力成为教师、家长、眼里的好孩子。他们会根据教育者的要求,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对于他们而言,生动的榜样比抽象的论述具有很大的感染性与说服力。如果教育者讲得头头是道,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就会使他的道德要求失去作证的力量。教师被誉其为“灵魂的工程师”。对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教师不仅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更重要的他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体现者,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是他们的模仿榜样。
教师应按照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以及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习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应当通过家长学校、网络、书籍等途径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与学校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从整体上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实现“5+2≧7”。我们班的小予同学上学期坐第一排就已经眯着眼睛看黑板了,与其母亲交流之后一查,居然近视超过250度了,每天在家不是捧着手机就是ipad。经过交流,我发现,原来小予妈妈是个“手机控”,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是刷手机的状态,小予就成了妈妈的“复制品”。
二、重视孩子的道德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情想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低年级的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教育者传授的道德认识不能真正理解。要让孩子的道德认识变为行动的指南,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让他们通过参与个人或者所在群体的实践,证实并体验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否则,这些道德要求就算学生背的滚瓜烂熟,也不会真正成为自己内化的东西和具有支配力量的行为。
有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去革命老区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在出发之前,教师先和孩子讲讲革命烈士的故事,以及他们为祖国所做的牺牲,再询问学生应当带着怎么的情感去那儿,是否可以大声喧哗,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品质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等孩子到了实践基地,个别孩子仍然喧哗嬉笑,会受到管理人员的批评,教师回校也应当组织学生对这种行为再次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意识到遵守共同约定的行为准则能够得到赞赏,否则就会出现挫折或者受到舆论的谴责。但学生个人与集体所取得的经验和教师所述的一致时,学生对道德要求的接受就不会是表面的、被迫的顺从,而是通过认同与内化把这种认识转变为信念,成为学生的自我道德约束的内部约束。
三、加强行为技能的指导
小学接受道德教育,有向善的愿望与热情,但如果不具有某些行为技能,或者不收纳与分析具体情境后在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有时不能取得合乎道德要求的效果,容易出现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斯拉文娜的实验表明,对儿童进行行为方式和技能的指导很有必要。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生活经验少,不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常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下雨天的中午,教室地板被进进出出的同学踩脏了,教师询问是否有孩子愿意帮助我们拖一下地板,大部分孩子都是非常乐意的。选出人之后,我去办公室喝了口水,再次回到办公室时惊呆了,地板上被倒了好几盆水,几个小家伙正拿着湿哒哒拖把在地板上挥舞。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拖呢?因为他们在家极少做家务,不知道如何拖地板。学校的走廊地面是刷油漆的,吃饭时的菜汤油渍很容易粘在上面,清除时很顽固,大扫除时,我教他们拖走廊的方法就是先用洗洁精加水泼上几盆,再用拖扫,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愿拖地的孩子们动机是好的,乐于助人,但他们没有分析具体情境采用合理的方法,这样的情况在小学低年级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教师要重视行为方法的技能的指导,让孩子能顺利地完成道德行为,获得助人的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孩子形成道德信念。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中小学德育要通过系统教育,运用心理学规律,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真正体现学校教育的价值使命。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去掌握社会道德规范,把道德行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任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么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2016.3重印)
2.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