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5期   作者:温燕珊
[导读] 笔者在今年佛山中考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背材料,背作文现象。作文文字粗糙
        温燕珊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  
        摘要:笔者在今年佛山中考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背材料,背作文现象。作文文字粗糙,情感粗糙,只懂讲述,不懂描写。不懂审题,或立意较低,有甚者完全抛开题目进行写作。笔者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引领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语感。加强学生道德情感的积累,同时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关键词:作文 问题  对策

        作文,一直是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难得写好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即使用尽心思、满腔热情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往往收效甚微。本文就以《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作文题为例,说说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本次作文题目是《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题目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乌云”可以是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矛盾、困难、挫折、不如意、失败……“穿过”从云隙通过,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是面对学习的难关,付出多少次的努力;是面对生活的挑战,多少次的坚持…… “阳光”的内涵也是多样的,它既可以使本义阳光,也可是比喻义,或是指人,或是指某种行为、思想、认识、感情、工作等。“更绚丽”,即获得了崭新的认识,夺取了新的胜利,提升到更高境界的思想等。
        学生若能做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个题目不难写,但笔者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背材料,背作文现象。
        这次作文选材,不少学生不约而同的写到了爱迪生,居里夫人,勾践,司马迁的事例,从选材上来说,原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人确实克服了自己生命中的困难、苦难而成就了自己伟大的人生。初中生对这几个人物比较熟悉,联系到他们的事迹本无可厚非。但在笔者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有八个学生,不但选了相同的三个历史人物进行叙写,就连三个人物的排序,甚至作文行文的语言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不正常。还有有三篇文章,不约而同的写到自己在一次考试中失利了,自暴自弃,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蝴蝶在雨天中飞行,被雨水打湿了翅膀,但经过它的一番挣扎,最后展翅飞行,同样,这三篇作文不但选材,结构和内容一样,行文语言也基本一致。同类型的文章中,写到牵牛花和向日葵的也不少。
        这就说明在当前的作文中,还存在很严重的背材料,背作文现象。显然这是事先训练的结果,一旦考试就不假思索的照搬,完全违背了写作的初衷。
二、不懂审题,或立意较低,有甚者完全抛开题目进行写作
        立意,也就是作文的中心,它是小作者在文章最终想要传达的东西。在改卷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写的是自然界真实的景象,乌云暴雨过后,雨后天晴,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立意较低。也有学生不懂审题,文章空洞,多陈词滥调,无具体描写,甚至整篇文中洋洋洒洒,但不知所言,没有中心。
三、文字粗糙,情感粗糙,只懂讲述,不懂描写。
        本次作文,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被判为三类卷,其原因不但在于立意、选材,也在于语言。语言,我们不要求其极具文采,但最起码要真实动人。动人的法宝其实就是通过描写,去再现生活本身,而大多数学生只懂得硬邦邦的扣住主旨,去做平淡的叙述,不但文字缺乏,而且欠缺真情实感。这种现象发展到最严重的状态就是背作文,考试直接硬套。试问:离开自己生活的胡编乱造,怎可能有真情实感,又如何动人?也有部分学生能写自己身边的实事,但语言欠缺,叙述平淡,难以动人。
        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提出自己的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引领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在改卷过程中,学生作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情感,没有自己的观点,照搬别人的材料,甚至直接背作文,毫不思索的生搬硬套。殊不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学生自身生活的写作,自然就会出现漏洞,或无病呻吟,情感上难以动人。一写作文就想到要去胡编乱造,这样错误的思路是学生害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症结所在。


        《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生写作目标中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1】这正是国家教育部对广大学生和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大自然去,把所看的、所听到的,所触摸到的,用语言去把它再现出来。比如同是触摸水池里游动的金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做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感受,通过同学间的对比阅读,他们便可取长补短,从而学会如何全面的表达自己。
        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无论外界的事情或是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的写下来,这正是记叙文的任务。” 【2】
        只要明白生活的一切皆可成文,学生就不再需要苦心经营的编造,而是主动地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 ,继而禁不住用语言去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至于写作技巧,当然也需要训练,但过度强调写作技巧 ,而忽视本质的东西,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语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间接的生活。刚开始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描写,情感的抒发,或许有些青涩,但是随着阅读的增多,总有一天学生的文笔会有了些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学生畅游书海之后的沉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张志公先生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 【3】要写出好文章,就要下苦功夫背书。这并不是说要背熟了去抄袭,而是背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感。一旦写作,提起笔来才能如行云流水,运用自如。
        三、加强学生道德情感的积累
        道德情感指的是社会责任感、同情感、是非感、善恶感、正义感等。这些道德情感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社会、家庭、学校都要给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氛围。
        当然,道德情感强调的只是大方向,要把握好度。比如中国自古强调“文道结合”,这是对的。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大的道德情感正确方向下,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特有的感情。
        四、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老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材,笔者一直在做如下尝试:每个星期都会让学生写随笔,及时批改并在班上表扬、泛读;每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日常读书养成圈点勾画,摘抄、写批注的习惯。学生写的好的,老师批改之后及时在班上反馈、表扬;课前三分钟,给学生演讲的机会,可以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有触动的小事,也可以讲自己阅读中看到的故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天读一篇到两篇美文。
        学生写得好的文章,老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帮学生发表,让学生写作前,心中有读者。笔者所做的尝试是,让学生修改之后发送到我邮箱,我再修改之后在微博上发表,并通过微信,把优秀作品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一块《作文‘周报’》,粘贴他们每周的专题作文优秀作品和进步之星作品,周周更新,教师做好登记,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的机会。有了表扬,有了读者,所有学生都竭尽全力的想写好作文。
        语文教师,应让所有的文化环境成为语文学习阵地,让所有活动都成为语文实践活动。
        
参考材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3]  电子文献:张志公《怎样过语文关》[EB/OL] .百度空间,坏雪人的空间,[2013-8-29]http://hi.baidu.com/nightwishera/item/3dc1eee9e8542d0865db00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