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外语专业学生非通用语课程的设置情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5期   作者:张雪岩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交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张雪岩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外交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有不少的高校在展开学科教学模式改进的过程中,为了让学校的教学方式契合当下的时代发展,就根据语言教学的实际要求,在学校专门开设了非外语专业非通用语的公共选修课,以此让学生的综合性语言能力提升有据可循,并为后续的语言课程教学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校;非外语专业;学生;非通用语课程;思考
前言:
        教育不仅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与现实的市场经济亦是关系紧密。因此,各所高校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展开专门的在校人才培养,让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有机会学习到各类非通用语种就是如此。既能丰富学校的语言教育体系,又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层面的导向点拨,让整体的非通用语课程设置日趋完善,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日趋优异。
一、高校非外语专业学生非通用语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思想认识片面,教学管理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非通用语课程设计都已经有条不紊的展开建设,但是,纵观实际的教学质量却可以发现,这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并没有取得十分良好的教学成效。当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基于自我兴趣,挑选好一门外语课程展开选修,在选修完毕之后仍然是连基本的口语对话都难以顺畅完成,虽然不至于说完全听不懂,但是本质的教学精髓却没有能够合理的学习、掌握。使非通用语课程的开发本意与实际的教学质量出现割裂。究其原因,一是出在学生方面,大部分选修语言课程的学生都没有自我负责态度,学习意识散漫。另一方面则出在教师方面,学科教师没有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与正式的课程教学保持一致,管理不严,应付了事。
(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非通用语课程虽然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展开而言,实际的教学形式仍然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潜在影响。因此,大部分的学科教师在展开细化的课程教学时,依然刻板的追求知识传授、理论分析,没有从根源上将语言教学的内涵进行挖掘,没有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且没有实事求是的使用合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颇受挫伤。当学生参与到选修课中,就易于出现“退堂鼓”心理,甚至没有细听几节深层课程,就对该们语言课程避之不及。
(三)课堂教学封闭化,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习在接受文化知识教导之后,吸收知识、内化知识,将所学知识转换为实际所用,而社会就是检验最终成果的主要阵地。因此,非通用语课程的教师在展开非通用语课程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知识学习之后的内化使用,让学生成长为应用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非通用语课程之后,学生在实际的口语应用上依然能力欠缺,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学科教师较少引导学生展开口语实践,学生实际口语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学生无法形成自主实践习惯,应用较少,交流较少。
(四)考试方式单一,考试管理形式化
        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针对的就是不良的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影响,而应试教育制度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死板的考试制度。因此,在高校的非通用语课程考试制度制定上,学科教师应该注意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管理形式等的实效改革。但真实情况就是,非通用语课程因为是选修课程,在当前的考试制度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应试教育影响痕迹,如:考试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还是书面化的闭卷考试。开始内容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很少展开应用过渡,也很少拓展粗放化内容。考试管理形式就更不用多说,仍然是属于大包干式管理模式。


二、高校非外语专业学生非通用语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精心设计教学工作规划,严格进行教学管理
        2016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增设了波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柬埔寨语、匈牙利语、捷克语、芬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等13个非通用语种专业,针对一些国家专业翻译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建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项目,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更好的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要想提升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非通用语课程的学习质量,首先,需要学校方面发挥自己的组织管理作用,让学校的相关管理部分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搭建中,对于非通用语课程的公开选修课做一个详细的整合、介绍,做好学生的选课引导。其次,学科就爱搜狐在进行正式的课程教学后,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课程教学,让学生不断的激发学习兴趣,最终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教师尊重的他弟认真学习,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最后,学科教师严于律己,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及时解答疑惑,拓展讲授,综合管理。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落实教学改革
        非通用语课程的学科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仅需要认真钻研先进教学方法,了解当下最新的教学资讯,让传统的自我经验式教学向灵活的翻转式、互助式教学课堂转型,还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检验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实际学习欲为中心,构建合宜的互动模式,让学生不仅可以从“听”、“写”两方面学习语言,还可以从“读”、“译”、“忆”等方面抽象的融合文化知识。当然,教师也可以积极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展开非通用语课程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播放具体的教学解读课件,亦或是为学生播放该语种的相关电影,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思维,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质提升。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非通用语课程,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延展学习中掌握更多的实际技能,拓宽学生的文化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必修的相关基础课程综合学习。因此,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让高校的非通用语课程教学卓有成效,就需要学科教师重视语言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渠道等的多方改革拓展,创建一个有主有辅的综合教学新模式,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主线主要为必学课程的革新教学,而辅线教学就是指课外时间的实践活动组织,旨在构建学生的实践习惯,让学生通过多种交流完善自身。
(四)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改革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形式,加入口语化实践应用考试、半开卷考试、信息化考试等考试形式。让学科教师跳出传统的考试检验思维。其次,改革考试的考察内容,让考试重点跳出教材范围,可以是实际的论文撰写,也可以是主题性框架考试,考试检查的侧重点不仅仅是学生是否掌握语言知识,而是学习之后的实践应用与具体应用具体分析。最后,实行教考分离,考改分离。让传统的一人全权负责,转变为注重实效监督的真正客观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设置非外语专业的非通用语课程教学,主要作用是为了让身处不同专业学习中的学生有机会掌握外语语种,在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能够通过自己掌握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语言包装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为国家做出贡献,促进我国的国家地位不断提升。因此,在校期间,学科教师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进行非外语专业的非通用语课程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 杨晓京;佟加蒙;;中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5期
[2] 陈元猛;非通用语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J];现代传播;2002年06期
[3]张喜华,常红梅.高职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20):103-107.
[4]董希骁.我国非通用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05):99-106.
[5]段丽娜.“专业+大学泰语”培养模式下的泰语课程设计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5):8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