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两岸的歌 《赶牲灵》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25期   作者:吴西影
[导读] 新课程标准对通过音乐课程弘扬民族音乐的表述是“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
        吴西影
        深圳市龙岗区吴西影名师工作室
        课型:唱歌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通过音乐课程弘扬民族音乐的表述是“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为此,本节课选取了适合学生学习的黄河两岸的民歌与民间音乐作品,以期对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的黄河音乐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是一个“追根溯源”的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聆听、演唱、演奏、创编、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音乐来源于传统,传统对音乐的传承、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赶牲灵》属于陕北民歌中山歌的“信天游”一类。歌曲表现一位妇女伫立在旷野的路旁,翘首盼望远出谋生的情哥归来。歌曲节奏自由,淳朴大方,高亢悠长,阔远辽阔是其主要特征。大跳音程给人无比开阔的意境,四度音程给人以强力度感,这也是陕北音调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音乐知识积累,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音乐素养。听到音乐作品已经有自己的分析能力。所以在本节课学习中多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歌曲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喜欢开口唱歌,老师要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愿意演唱歌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中国民歌信天游感兴趣,充分感受体验、了解学习信天游的风格与相关文化(地域、地貌特征、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的联系,增强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和学唱,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歌词等特点,感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音乐风格。
        3.过程与方法:运用欣赏、模仿、演唱、对比、合作等方法了解歌曲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以及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赶牲灵》,感受体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韵味及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民歌韵味的把握,陕北方言、大音程跳进。
教学准备  PPT 钢琴 手铃  梆子  ipad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 视频欣赏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提问,这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歌曲?(陕西)
        2. 歌曲给你怎样的听觉感受?(高亢、嘹亮、粗狂、喊着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陕西音乐的特点以及陕西人的性格。
3. 陕西的歌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听觉感受?它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有什么联系?(学生用iPad通过弹幕的方式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说到陕西首先想到的就是光秃秃黄土高坡和咆哮怒吼的黄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赋予了陕西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要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4.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陕西北部地区的一首歌曲,你们听一听歌曲诉说了怎样的场景?(播放原生态演唱版歌曲《赶牲灵》)
5. 如果学生听不出来,可以看着歌词再次聆听老师演唱歌曲,继续思考歌曲诉说怎样的场景?节奏有什么特点?(赶集、赶牲畜……节奏自由)
6. 出示歌曲名称——《赶牲灵》
歌曲介绍:旧社会,陕北一代的人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靠赶牲灵谋生。“赶牲灵”也叫“赶脚”,就是用牲畜(陕北多为骡子驴子)长途为他人运输货物,而赶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就称为赶牲灵者。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十分辛苦。由于赶一趟牲灵常需要十天甚至半年、一年,所以赶牲灵的家人非常惦念他们,凡是遇到赶牲灵的队伍经过,就会有许多妇女、孩子探问自己亲人的情况。《赶牲灵》这首歌曲就是表现一个姑娘见到赶牲灵的队伍经过,从远处期盼自己亲人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弹幕方式自由发言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通过老师的视频介绍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及歌曲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二) 赏析与学唱歌曲
1. 学唱歌曲第一段。
(1)提问:赶牲灵的人手上会拿什么道具?(练习甩鞭子)
(2)加入音高,模仿甩鞭子的动作。
    
(3)提示学生甩鞭子既要表现陕西人的豪爽、粗狂又要体现音乐的美感,模仿老师来演唱。(真假声结合)
(4)师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一句,学生唱好甩鞭子的一句。
(5)听老师演唱歌曲第一段,找一找哪些发音和普通话不同?
(6)一起练习陕北地区方言发音。(走头头、三盏盏、骡子儿……)
(7)学唱歌曲第一段,体验民歌“口口相传”的演唱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对比、感受等方法了解歌曲的演唱方式及方言的发音特点。
2. 体验、感受歌曲韵味
(1)体验、感受加了装饰音以后的变化及韵味。(装饰音更有起伏、更能抒发感情)
(2)有韵味的演唱歌曲第一段。
(3)体验、感受加了下滑音以后给你怎样的感觉?(悲凉、叹息)
(4)唱好七度大跳,表现西北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3. 分析歌曲旋律特点。
(1)老师演唱歌曲,请学生运用达尔文手势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分析旋律有什么特点。(跳进的大音程给人无比开阔、辽阔的意境)
(2)老师在歌谱上标注几个音程,学生分析是几度音程?再出示《黄河船夫曲》的歌谱,对比总结出陕北民歌大量使用四度音程,给人很强有力的感觉。
(3)完整演唱歌曲,再次感受歌曲的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演唱、画旋律线、音程分析的方式感受陕北民歌的韵味及特点。
(三)体验与创编歌曲
1. 为歌曲伴奏
(1)老师提示:可以用摇铃模仿骡子身上“铃子哇哇的声音”。学生自己创编节奏,找到适合表现歌曲情绪的节奏型。
(2)介绍陕西乐器 ------梆子
提问:梆子可以模仿什么声音?(蹄声)
(3)请学生用软件中不同的乐器音色模仿蹄声和铃铛的声音。
    2/4  X  XX  | X  XX  | X  XX  | X  XX  |……(蹄声)
    2/4  X   X  | X   X  | X   X  | X   X  |……(铃铛)
(4)学生演唱歌曲,并播放创作的节奏为自己的演唱伴奏。
(5)运用录音功能将自己的演唱及创作录音,聆听后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思,运用数字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完成音乐创作,并现场进行自我评价。
2. 陕北的风俗“羊肚肚手巾头上戴”,请同学缠上头巾,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演唱歌曲。
3. 介绍民歌中的“衬词”。
【设计意图】通过道具的使用,加深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及对陕北民俗的认同感。
(四)总结归纳
1.什么是民歌?
2.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
3.学生总结信天游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了解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总结。
(五)传承与发展
1.欣赏新民歌《赶牲灵》,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总结:民歌是人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留下的瑰宝,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民歌不仅没有失传而且越来越好听了。今天,老师作为陕西民歌第N代传承人把这首民歌教给了你们,希望你们能使我们的民歌更加的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新民歌,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民歌、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根,学生要不忘本不忘根。努力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参加了深圳市现场课比赛并获一等奖,对于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多关注学生聆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要以听觉为中心,脱离音乐听觉的教学活动违背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本节课遵循学科特点,一开始通过听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对陕西音乐有直观的感受,了解这一地区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形成风格特点的原因。再通过聆听、对比、演唱、创编伴奏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
八年级学生处于叛逆期,很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单一,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没有兴趣,参与度低。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怎样使初中生喜欢上课并能跟着老师的步伐一起学习音乐是我思考的问题。在导入环节通过视频欣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通过多媒体弹幕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学唱环节通过录音、对比、自我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ipad节奏创编环节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立刻就能听到自己创编的作品,所以此环节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地方。回顾整节课,学生都是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然,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歌曲很多大跳进音程,学生演唱起来有难度,此时老师应该放慢脚步,直到学生唱准、唱好,不要急于走流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堂进度,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设计,这样就会成为一节真正的好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