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第25期   作者:袁海燕
[导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影响民族未来的关键要素之一是道德建设

         袁海燕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小学    611430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影响民族未来的关键要素之一是道德建设,而实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作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的语文教学,教材中不缺乏意味深长的文章,从中包含着优秀且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她不仅要在课堂中全面分析与把握教材的内容,并要在课堂中深入讲解教材文章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精华。
         关键词:文化精华;语文课堂;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引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研究策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一起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老师要深入分析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知识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营造灵活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能只把课本里的知识当作考试的主要内容进行背记,而是发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体现。要理解,要找到好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现并了解教材中的文化精华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内容是通过精挑细选的,里面的选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行间字里更包含着作者的情感,爱国情、亲情、友情,这些是集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发现并了解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华部分,在授课过程当中督促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与作者、文本、与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谈话,让学生们发现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因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德[1]。
         二、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相融合策略
         教师实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相互融合,给学生带来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关的知识并传播,比如文化知识、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从而在很多领域,以及各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享受先进的传统文化盛宴[2]。
         比如,教材中的《桂花雨》当中的第一自然段直奔主题,讲述了中秋节前后故乡的桂花盛开,语文老师问了学生一句:“为什么在中秋节写故乡的桂花呢?中秋节的另外几个节日名称分别是什么呢?”学生说到:“月圆节、团圆节”,语文老师回答道:“是的,中秋节是团圆节的节日,桂花是用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之后陆续描述了中秋节的习俗,有关这一天的民间故事,也根据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四年故乡,疲倦于漂泊的凄苦抽愁楚之情,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国人希望团聚。通过这次的课程,有关中秋节的各种习俗被学生们认知,他们懂得了与家人之间的团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并且开始珍惜与家人在一起过节的时光[3]。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直观教学氛围
         在语文老师以往的授课经验之中,发现小学语文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直观教学氛围可以带来课堂的活跃度相对来说更高些,通过有画面感的图片、音乐、视频,打造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氛围,学生既有了上课的积极性,也为授课效率带来不错的效果[4]。
         比如,在讲解诗歌《最后一分钟》的过程当中,语文老师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随着音乐的带入,整个教课过程让学生们非常满意。在视频之中,中国人民迫切希望香港的回归与祖国的统一,这些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可以借助这次机会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这跟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之后语文老师说道:“刚刚在香港回归的视频中,很多中华人民一起盼望着回归的早日到来,下一步,一起学习《最后一分钟》,让学生再次回顾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老师让学生们阅读课文,通过五分钟,且带着情感的阅读,在这过程当中貌似意识的到香港也在期盼着回归,最后一分钟,是“缓缓上升的红色......是中国人民的纪念......”一首诗让学生满腔热血,仿佛亲眼看到当时五星红旗升在空中,爱国的情怀漂浮在整个教室中,学生领悟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着力颂扬、传承的崇高精神-爱国主义。
         四、在课外活动中合理安排渗透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普遍方式为课外活动,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合理的安排时间并组合,比如可以安排学生每一学期读一两本课外书,这本课外书是有关于语文文学方面的书本,也发现学生喜欢读经典名著,这也是了解不同文化渗透到语文的很不错的渠道之一。然而,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语文老师得注意教课办法,要擅长融合多媒体教学,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
         比如,上学期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语文老师让学生们通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者印象深刻的古诗词或者优美文章片段,让每个学生在探索、理解和表达过程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终究能够形成丰富的文学遗产。探索汉学经典,提高并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老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课外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兴趣,培养其爱国情怀,提升学习民族文化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与渗透策略不单单是靠从事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想办法实现的,也需要学生一起努力,才能创造出各种形式和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试错、不断的更新、学生和教师最后共同适应教学环境,传承作为小学语文需要在传承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在学到课本上的课文知识之外,内心深处与老师开展真正的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知识,接收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建立起健康的三观。
         参考文献:
         [1]金诚.钱穆的教育理想与学问之道[J].大学(研究版),2019(10):84-96.
         [2]凌文青.社会教育在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9(30):186-187.
         [3]田玉.习近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价值意蕴[J].党史博采(下),2019(10):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