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 吉林通化 通化师范学院分院海龙分校 135000)
摘要:在中专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不断引入鲜活有趣的化学知识,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旨在探究中专化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以期能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专化学;教学;趣味性
前言
当前的中专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在应对化学专业知识上,常显得手忙脚乱。对于实验性高,且知识复杂的化学学科,学生极容易丧失掉学习兴趣。而采用趣味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常规教学,既能够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趣味性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1、化学教学中注重实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验是中专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的神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专化学实验有许多,但诸多实验却无法达到教学成果,其原因除了实验枯燥、乏味之外,更多是实验没有融入学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做实验前,教师除了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外,更多需要考虑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否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文理论知识丰富,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尝试将“蓝瓶子实验”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可重复反应较长时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效果非常好,其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关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介绍如下。
1.实验用品
250mL锥形瓶1只(配上一个合适的橡皮塞),2g氢氧化钠,2g葡萄糖,3滴~5滴0.2%亚甲基蓝溶液 (在100 mL蒸馏水中溶解0.2g亚甲基蓝即可),100mL蒸馏水。
2.实验步骤
(1)称取2g氢氧化钠置于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使其溶解;加入2g葡萄糖,再滴入几滴亚甲蓝溶液。(2)塞好橡皮塞,静置几分钟后,溶液应由蓝色变为无色;拔出橡皮塞,摇动锥形瓶,溶液应由无色变为蓝色。(3)反复上述过程,溶液颜色应交替呈现蓝色、无色,直到葡萄糖耗尽为止。
还可以将所得溶液分装在几个试管中,各配上一个橡皮塞,然后分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能够使其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并且可以充分激发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2、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当下的化学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必将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把生活中难以发现或难以捕捉的事物形象表达出来,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事物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其次,多媒体教学把图像、声音、文字融入到课件中,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多媒体教学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预习和复习的质量,进而提高综合化学学习质量。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抛出题目,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去思考问题,或者在展示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加入音频效果,刺激学生的听觉,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过程和物质性质。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提高化学教学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3、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中专学校的学生,知识储备相较于薄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更加需要积极鼓励和褒奖。教师要多方面让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率。另外,教师要树立正面的师表形象,以准确凝练的专业知识,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课堂。
总结:
中专化学教学的工作,是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而在教学中提高趣味性,能直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其更好理解化学知识。因此,中专教师务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并在教学中以触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努力去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杨艳丽. 谈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科学咨询,2020.11.26
[2]秦晓杰. 新课标下如何做好中学化学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
作者简介:王磊,男,汉。研究方向: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