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更具“行动力”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第25期   作者:张桃云
[导读] 小学数学中的“行动力”指对小学数学领域的数字感悟、空间直觉、问题解决等等的敏感快速反应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张桃云
         平潭城关小学 350400   
         【摘要】小学数学中的“行动力”指对小学数学领域的数字感悟、空间直觉、问题解决等等的敏感快速反应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能较为迅速、容易并透彻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习惯的行为能力。在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中指善于动手操作并能马上执行的人,行动力强的人喜欢和事物交流,对事物的结构、功能主动了解透彻、全面、深刻。学习行动力的核心是“动”,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它包括动脑、动手、动口等因素。
         【关键词】行动力、知识转化、能力落地
         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行动力包括由“学习内驱力”“学习质疑力”“学习表达力”“学习探究力”等组成的促进学生“会学数学”和“乐于学数学”的各种基本能力和推动力。
目前,多数小学生还是为学而学,为知识的储藏而学,为成绩而学,缺乏把知识转换为能力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与勇气。当今社会是个不断更新高新技术的社会,不仅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也改变了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基于这个基础我们谈谈对小学数学领域中行动力培养的策略。
一、用“听、说”凸显数学行动力
         当学生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开始,老师们就有意识的开始培养学生的认真倾听的习惯。而“听”和“说”是一对双胞胎,倾听是否有效总是以是否能完整描述来验证。这个听说的培养应从低年级进行培养,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0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抽奖游戏。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些红包,里面有不同个数的小圆点,下面先说说游戏的要求,1、我将请1-9号小朋友来按顺序排队抽奖。2、抽到红包后当场打开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我的红包里有()个小圆点,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几表示。3、如果说的不对,其他小朋友可以举手帮忙补充。
         (短短的开场白,把听和说紧紧绑在一起,既说明要认真倾听又必须完整说明白,让孩子们学习更有方向与目标。也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有意识地遵守课堂纪律,有序又有趣。)
         生:我抽到的红包里有5个小圆点,用数字5表示。
         生:我抽到的红包里有3个小圆点,用数字3表示。
         生:我抽到的红包里有7个小圆点,用数字7表示。
         生:我抽到的红包里没有小圆点。
         师:没有小圆点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吗?
         生:没有小圆点可以用数字0表示。
         师:哦,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那么今天我就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0”好吗?
         以“听”入手,让孩子们的学习有方向有方法,用“说”之行动验证学习到的知识内化程度。这就是数学课堂上的行动力培养的初步模型。当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持之以恒却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我们只要心中有了孩子行动力培养的意识,才能将听说进行到底。
二、用动笔“写”彰显数学行动力
         数学学习中的写不是简单抄抄写写,而是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不同的形式写下来,画出来,表达清楚。把数学知识踏踏实实的用行动表达出来。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的结果,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用“写”延展教学时空,让学生充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尤其在探索新知识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画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也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如此更能让学生看清楚数学最本质的思想、方法,有利于摸清数学学科的机理,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教师先要求孩子用手中的学具正方形拼、摆、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同桌合作画出来。在汇报如何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屏幕上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出现两种情况:一、密铺需要15个小口(正方形)。二、铺一行一列需要7个小口。这时候老师开始追问:如果没有那么多小口,可以测量吗?可以少到几个?”“2个”“1个”“0个”学生的思维好像一下子被点燃,这样的叫喊声此起彼伏。这是孩子们在写、画中的启发。“1个可以吗?”“可以,一个的时候可以这样做……”“那么0个真的可以吗?”“可以”学生斩钉截铁地回答。“如果是0个,我们只要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边上有几个规定的长度单位,同样可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课堂瞬间安静下来,似乎所有人都陷入深深地思索……(此处停留1分钟)随之听课老师队伍中响起一阵掌声。是的,这是多么难得的发现,这是多么可贵的“联结”,学生已然完全站在知识整体的层面来审视和认知。是学生的“写、画”让孩子的眼睛更加雪亮,思维更加活跃,想法更有深度,凸显了蕴藏于数学知识表面下的思想方法,凸显了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用“做”让数学行动力“落地”
         新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做数学需要创设一个平台,使学生在做数学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做”数学,也可以说“用”数学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是小学数学行动力的直接表现,也是当前社会对下一代孩子的要求。
         下面我以教学《东西南北》为例说说我在本节课中对数学能力转化为数学行动力的素养的童真童趣的努力。
         课的开始,我让孩子诵读一年级学过的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诵读后,请孩子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并请一名学生代表把事先做好的大大的“东”字卡片挂在墙上。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过来了。他们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接着,我乘胜追击,让他们继续找出西、北、南,挂上相应的卡片。并结合左右初步认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接着,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一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蒙上眼睛。根据同学提示做动作并回答问题。全班同学一起唱:转圈圈、转圈圈、转圈圈停!某某同学注意听,你的前面对着东,你的后面对着谁?你的前面后面又是谁?讲台上的同学要在自己转圈圈后进行回答:前面是东,那么后面是?左面?右面?如此不仅游戏形式能让孩子愉快进行学习,还能让孩子积极思考,踊跃参加!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孩子愉快学到知识,并适时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行动。
         课后,我又孩子走出教室辨认方向,并适当渗透辨认方向的其他方法,如通过树叶浓稀辨认,通过树桩年轮,北斗星等等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同时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因为我发现孩子们居然在课间也玩起了“转圈圈找方向”的游戏。当然它又可以提高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实现能力与品格共同发展。学习中,孩子们主动地整合自己的各种感官,利用“听、说、写、做”切切实实的“行动”起来,把数学“利用”起来,并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欣赏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扎根在课堂,开花在生活,结果在人心。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行动力”是可践可行的。它扎实、有效,不仅能带领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数学,亦能让我们的所学学以致用,切实加强的数学学习的行动力,更能让我们的数学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强大行动能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孙建会. 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 赤子(下旬), 2017.
高金虎. "生活中的数学"行动研究之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J]. 新课程·中旬, 2018, 000(00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