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晰,于志刚,张纯连
(山东科技大学 资源学院,山东 泰安,271019)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针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特点,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重点就如何将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做了探讨,并提出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方法,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课程思政;《测量学》;融入点;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思政教育既然是我党各项事业和工作的生命线,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应当把它贯穿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因此,思政教育就不仅仅是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任务,每个专业课老师也应当树立思政教育的意识,把思政课堂转化成课堂思政[1]。课程思政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探索阶段,缺乏较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要求[2]。《测量学》讲授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地质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其专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3]。本文以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思政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重点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及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并提出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和熏陶,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育人。
二、课程简介与课程现状分析
《测量学》是面向非测绘专业本科学生开始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4]。其课程学时多为32~40学时,加1周集中测量实习。有些专业将《测量学》课程定名为工程测量或土木工程测量,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与《测量学》大体相同。《测量学》是研究整个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确定地球表面点位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应用及施工测量等。通过本专业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能在实地测量中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了解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原理和方法,具有正确应用和熟练判读地形图、有关测量资料的能力和进行一般工程施工测设的能力,为学生应用有关测绘资料和测量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测量学》作为工科类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保障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5]。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深挖《测量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精神相结合,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中,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奏响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融入点
大学本科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设置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6]。思政教学不能生硬地说教,需要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环节。下面以《测量学》为例,将思政元素和教学策略应用于相关章节,落实于教学过程[3]。表1为《测量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融入点,包括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专题,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式和思政教学目标,其中教学方式包括: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
表1 《测量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融入点
思政教育
专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教学方式 思政教学目标
大禹治水测绘先行,测绘历史见证大国自信。 测绘技术的发展
在“绪论”课堂授课中,以测绘技术的发展历史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从大禹治水到我国超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建设等)中的测绘问题,将我国测绘技术的发展历史融入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我国测绘技术的迅猛发展,彰显我们的大国实力。 图示讲授法:
图说中国测绘历史,由一张张图片向学生直观展现我国的测绘发展历程。 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通过深刻了解测绘历史的发展,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不畏艰险直面极限,自强不息勇测高峰。“榜样的力量”。——测绘一大队
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以讲授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在珠峰测高工作中的应用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三角高程测量是珠峰测高的主要方法之一,讲述我国历史上三次珠峰测高的艰辛历程。
珠峰测高工作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国测一大队测量人员的不畏艰险和努力拼搏。 视频讲授法:
1.2020年珠峰测高激动人心的登顶时刻的视频资料;
2.央视“榜样的力量”国测一大队事迹的视频报道。
结合视频资料,为学生们讲述珠峰测高的英雄故事。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学生学习榜样的力量,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要将科技“命脉”劳握,唯有自主创新。
测量仪器的认识与操作
在仪器介绍环节,以国产仪器典范-“南方测绘”的发展历程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测绘仪器的品牌有很多,精度和性能差异较大。国产仪器“南方测绘”,经历了从崛起、拉锯到改写进口垄断的格局,实现了多年来几代测绘人的夙愿。 讨论式教学法:
国产最新最先进的测绘仪器展示,听听国产仪器厂家讲述他们的自主创新历程和匠心筑梦的故事。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加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
严格遵守测量规范,
守护职业操守与底线。
野外测量与记录计算
以讲授外业测量的技术规范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测绘人员要遵守职业操守,要求学生在野外的测量与计算中,必须严格遵守测量规范,不可随意捏造和修改数据;在内业数据处理中,也要步步检核,诚实认真。 讨论式教学法:
向学生发放测绘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期末考核中涉及部分这方面的题目。 加强学生对于职业操守和底线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和信念。
用双脚丈量国土,用汗水浇灌梦想。
测量方法的实践
以课堂实践环节测量外业操作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对测量方法的实践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测量工作的工作环境、工作量和困难程度。结合诗句和励志名言,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践教学+讲授法:
①通过野外实践的体验教学,让学生感受测绘工作的艰辛。
②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国测一大队老党员的回信。 让学生了解测绘工作的艰苦与所需的素养,弘扬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测绘人工匠精神;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北斗设计攻坚克难,“北斗精神”硬核托起“航天强国梦”。
GNS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卫星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美国的GPS来讲解的,虽然GPS雄霸全球,但如今中国的北斗也强势来袭,以此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组网成功,中国的北斗强势来袭,能够满足全球用户的导航定位需求。讲述我国科技工作者是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难题,通过自主创新、团结协作,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 讨论式教学法: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聊一聊生活中北斗导航为你带来了哪些便利?我国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品格。
科研方法初探,严谨作风感染。巨人肩膀支撑,研究更加果敢。
GNSS数据解算
以GNSS数据解算中关键问题的科研思路作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GNSS数据处理过程复杂,需要精密的数学模型,并涉及科研方法的初步探索。GNSS数据解算中的关键问题是数学模型的建立问题,强调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资料搜集的技巧。 讨论式教学法: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向学生抛出问题:你平时获得的一些学习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来自于哪些渠道?数学建模的思想你了解吗?你知道哪些科研方法? 让学生体会何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有学术研究都要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敢于提出疑问的果敢。加强学生学术态度的培养。
差之毫厘,差之千里。
潜心诚实科研,坚守学术道德。
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以数据处理中“步步检核”的基本原则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测量数据处理中要求严密的公式和解算,一点错误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诚实的科研作风,才能保证最精确的测量结果。 体验式教学法:
给学生一份数据,人为加入1秒的角度误差,让学生计算其对最终计算结果的影响。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诚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情操。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仪器操作大比拼,践行精益求精测绘精神。
地物和地貌的测绘
以地形图测绘实践环节的技能比拼及其评价为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在地形图测绘的随堂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测图任务。强调外业施测、内业计算反复计算检核,以内化测绘人的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及测绘人的工匠精神。在技能比拼中激发学生主动提升自身技能的积极性。 实践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法:
①将学生分为若干测绘小组,设置相同的测量任务进行技能比拼。
②比拼评价分为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两部分。由学生自主组织评价。 培养学生戒骄戒躁、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测绘品格。加强学生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强化测绘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测绘保密的法制意识。
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可以从教师素养、教学过程和师生同情三个方面予以提升。
(1)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教育的方向性,也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是实施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7]。教师可以是党员、群众,甚至是其他党派人士,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工作,树立和端正正确的职业观,保证讲台有纪律。没有这个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也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8]。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输给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思政教学,熟悉本学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和学术水平,能够主动了解掌握学生动机水平、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并据此调整思政教学策略。
(2)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恰当的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德育知识[9]。首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的优化。新教学大纲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其次,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视频、图片、实例、事迹等资源来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加强学习,通过报刊、学习强国、微博、微信等渠道搜集资料,挖掘更多的精神养料和育人资源,凝练其中的思政映射和课程结合点,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切勿太过生硬或者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点毫无关联。将思政教育纳入考核标准,并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如责任感、学习工作态度、实验实习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爱国情怀的体现[10]。
(3)重视师生同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思政教育不是说教,它是在师生互动中,双方德性和德行的共同完善的过程。思政教育的实质是师生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达成共识。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小组报告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11],要遵循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借助师生交互式教育,碰撞思想火花,激发思想共鸣,实现教学相长。
五、总结
育人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工与生俱来的“天职”、“本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课程思政教学是在不改变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合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本文以非测绘专业学生的《测量学》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并提出完善思政教学水平的方法。思政教育需要各门课程、专业、学科以及教师都能自觉主动融入,使学生在吸收和学习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收获正确的价值观,是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小明,俞硕,张爱清. 工科专业课堂思政教育的内涵探讨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 2019(59):274-276.
[2]邓小伟, 王辉, 查雪梅,等.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育人元素探索——以《浮游选矿》为例[J]. 高教学刊, 2020(26):163-166.
[3]刘珊红,王翠平,兰燕.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 003(009):34-35.
[4]张红娟,张卓彤,朱增锋,等.CDIO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测量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测绘工程,2019,28(02):77-80.
[5]岳建平,方露. "测量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测绘通报, 2008(10):76-77.
[6]贺小星,鲁铁定,李长春.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测绘工程,2018,27(01):77-80.
[7]傅徐翼.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立体化育人之路探析[J].科技资讯,2017,15(34):209-210.
[8]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5
[9]时金娜,郝贠洪,李元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 2019, 000(020):99-101+104.
[10]邵亚琴,周显平,张会战,等.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践行“测量学”课程思政建设[J].科技风, 2020, 000(016):57-58.
[11]孟津竹,任大林,王军祥,等.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9, 6(27):46-48+53.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度课程思政培育项目(项目编号:KCSZ202025)
作者简介:张晨晰(1983-),女,山东泰安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地测量学教学研究,翻转课堂、思政教学研究。于志刚(1980-),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生,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遥感技术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张纯连(1970-),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资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