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第25期   作者:莫文业
[导读] 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莫文业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摘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社会里的这些变化,向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仍然固守着传统教育,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是无法迎接和战胜这些挑战的。一个没有在创造的民族必然落后于时代。
         关键词:历史 爱国主义 创新教育
         历史教育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既传统又全新的 说它传统是因为关于中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早有定论: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题的能力。说它全新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叩响了人类社会的大门,新时代的到来必将引发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当今之际,中国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这就是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素质之首要任务,无疑当为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其核心则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历史性。以“史”为镜,以“史”激情,历史学科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就这一主题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爱国主义情思,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良知。列宁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国学大师章太炎形象地
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忘记历史的民族便是无根的民族,而无根的民族是无法竟存于世界的。他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比作稼,庄稼生长需要浇水施肥,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需要精心培植,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如果说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形式,那么历史教育就是一种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有效的形式,它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不经意中将民族的良知即太炎先生所说民族的根,植入了国人的心底,每当关键时刻,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我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首先,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自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间,中华民族备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内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对外妥协、投降、卖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领土被瓜分,主权被损害财富被掠夺,文化被摧残,同胞被蹂躏,这是中国近现代贫穷落后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学习这一部屈辱的历史,能激发学生牢记国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和剥削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战争。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林则除领导的禁烟运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等。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目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知道,从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都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他们终究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作为重新观察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想武器,中国人才第一次在思想上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中国历史引上了新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确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结论。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赢得解放,走向繁荣富强的抗争史。学习这部抗争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
         再次,爱国志士的探索史。在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曾经选择了多种救国方案,探索了各种救国道路。这也是中国史上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张骞“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丰功伟业和玄奘不畏艰险,西方取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壮举,能不令后人生坚毅之志?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古代四大发明,对于全人类的巨大贡献,能不令后人生自豪之感与奋进之心?同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读这些至理名言,能不令后人肃然起敬,油然而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因此,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革命胜利和国家建设道路的历史。特别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时代伟人,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这三项历史巨变,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的爱国主义素材,不断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此乃我们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作者:吴雪娟,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6期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时事教育》 作者:程秀华,来源《吉林教育》2015年第04期

作者简介:莫文业,男,1962年,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副教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