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第25期   作者:李丽博 时威
[导读] 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李丽博  时威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411303 河南南阳

         摘要: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特质,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年度重点工作。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与科技等融合发展,发掘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已成为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化 产业 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内涵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 (1903-1969)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对照文化产业概念,我国的文化产业涵盖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进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活动,如艺术创作、文化展览、工艺品制造等;二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必要的辅助生产活动,如颜料制造、乐器配件生产、文艺作品后期处理等;三是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如影音制播设备的生产、舞台照明工具的制造等。
         文化产业不但关乎国家经济发展,也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尽相同。美国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日本强调文化产业内容的精神属性,认为只要是与文化有关联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的范畴,如旅游、展览、出版、娱乐等。中国文化部门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虽然世界各国对认知文化产业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娱乐属性等基本特征是被共同认可的。所以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规律。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高涨,中国的经济增速日益放缓,第三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突显,尤其是文化产业在服务业中占比与日俱增。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内外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涨,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必然选择。
         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可靠渠道。进入信息时代,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各国间的军事摩擦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种族信仰和国家文明的冲突。文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角,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本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正面临着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当高新技术在发达国家的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与文化、科技的融合程度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正是为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文化实力的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比拼的焦点,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文化产业在未来必定会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第三,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各方面国际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盈利的同时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部分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积累、产品传播、市场开发、技术融合等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向中国消费市场输入一些威胁社会稳定的文化产品,给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制造了许多不利因素。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物质层明向精神文化层面快速过度,也给那些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的国外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良机,间接产生了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只有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产业,才能占有文化宣传、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才能持续传播正能量,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三、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来看,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发展观念存在障碍。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层到广大群众,仍然存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投入的观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经济发展模式一样,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政府资源,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文化产业的未来地位和前景认识不足。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的发展是综合力量助推的结果。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仅仅依靠国有资本不行,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事实上,许多民营资本和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绚丽舞台的主演。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已经成为与国际文化企业竞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个方面是人才短缺,技术落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由于经济、理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从结构层面来看,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紧缺人才主要涉及科学研究、经营管理和市场推广等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现实是国内传统文化产业占比较大,大量融合高新科技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第三个方面是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宏观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要条件,虽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当前政府管理部门在文化产业的扶持保障政策、激励政策等方面调研不足,已经出台的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数量有限。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部分文化管理部门不能找准自身定位,导致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
         四、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号召各级党委政府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逐步呈现。综合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抢抓机遇,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
         第一,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基于此,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
         第二,要全面实施文化产业资本引进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和助力。这一方面需要外资的引进,另一方面也需要吸收民间资本的支持。事实上,我国文化经济的开发潜力深不可测。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外商来说充满神秘色彩,在对外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可借机调动外商投资中国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视国内民营资本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要不断加大培育文化产业的宣传、教育,引起社会各界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关注,千方百计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对于那些以自创或投资方式参与文化产业建设的民间资本,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鉴于此,各级政府要积极致力于打造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第三,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优势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有多个途径,一是对文化产业中现有或储备的人才进行定向培养。文化产业种类多,范围广,产业发展需要多个种类的专业人才。比如网络、出版、表演、新闻等各领域人才,都是文化企业所需求的。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需要加大对这类人才的培训力度。二是通过高等院校的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高端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各大高校陆续增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课程或专业,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输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培训现有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外,还可以通过吸引其他行业优秀人才的办法来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出台完善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引进的相关配套政策,让各个行业的人才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引进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与经济、整治日益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发展状态是产业,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步伐从未减缓。我国的文化产业要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就必须与旅游、金融、科技、制造、建筑、数字信息等多数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产生文化建设的化学反应。比如,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业,就要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品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培育发展文化金融产业,就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引入风险投资,降低文化企业长期以来承担的高度风险,持续提升文化企业的创新和融资能力;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就需要充分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进入信息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更加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优秀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不断被重新品牌化和产权化。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产业技术的高度融合,相信我国的文化产业一定会跻身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行列。
         参考文献:
         1、杨波,顺应潮流,抢抓机遇,努力做大做强山西文化产业[J],前进,2009(01)。
         2、范玉刚,业态创新的文化竞争力[J],瞭望,2008(04)。
         3、赵彦云,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