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良
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
合作学习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观念,早在《学记》中就写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阐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当前倡导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笔者从“小组组建‘三前提’把控”、“学习进度安排‘双分割’呈现”、“教师点拨干预‘双重奏’合鸣”、“学生课堂参与‘双路径’评价”四个方面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探讨合作式学习的精准导学策略。
一、小组组建“三前提”把控
(一)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前提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常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了各组间公平竞争,合作学习通常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前提来划分。组间同质就是各组水平基本一致。组内异质则是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使这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的学习小组组建形式一般以4人最为灵活,相对固定,也可随时调整为配对形式进行活动。
(二)以激励弱生﹑孵化优生为前提
长期的异质分组,也会导致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每位教师都要使教学的过程成为激励的过程,只要对科学教学有帮助的学习小组组建都是可行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在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为了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笔者有时会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以任务驱动为前提
“长时探究”的最大特点是将几个小的探究活动整合成一个连续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对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进行科学整合,并根据整合后的探究活动合理设计探究任务。因此活动整合是否科学、任务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活动整合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把握活动整合和研究任务的方向,确保长时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
二、学习进度安排“双分割”呈现
合作式学习要想达到最佳效果,使学生之间的合作落到实处且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进度安排至关重要。安排不当等同于无效学习,弄巧成拙。可以以任务单的形式将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
(一)时间分割,推进有序探究
长时探究是由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整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分步有序地推进活动过程。“任务单”和有结构的实验材料,都是推进长时探究的有效载体。同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实验、记录、讨论、交流等自主探究活动。教师犹如是赶球的人,发现球偏了才干预,这样才能有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感悟科学的真谛。在《电和磁》一课的探究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单,并根据任务单把学生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教材有顺序发放给学生。
(二)内容分割,踏准探究节奏
把研究做的越缜密,越细致,越能接近精准。所以笔者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体时必须考虑任务的进程,他们水平相当,因为他们心目中会有想要的竞争的对象,所以会选择自己的竞争对手组合。这种自由组合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相互比较,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例如《我们的小缆车》一课中,学生在研究怎样让小缆车运动速度更快、行驶距离更远时,会有多种探究方案.
当然,我们在科学其他长时探究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探究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分组自行设计任务单。
三、教师点拨干预“双重奏”合鸣
在现今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唱主角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角色的定位已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意识到导和演的关系,拿捏准确才能让学生合作学习起到作用。教师不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没有组织、适时的点拨、引导,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更不能再次回到老路上,布置了学习任务,看到学生组织学习不理想又全盘插手,包办过度。两种极端做法都不可行,势必制约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效。
(一)投石击浪,奏响倾听之弦
课堂上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些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间都花在为谁先发言的无为争吵之中;有的学习小组虽然讨论起来了,却夹杂着别的话题。这时,教师必须及时干预,深入到组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讨论,紧紧抓住课堂讨论的宝贵时间,提高科学课堂实效。
(二)聚焦争议,奏响思辨之音
学生在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与实验预期不同的结果,比如:导线连接错误,导线和指南针距离太远,这些效果都不明显。这样的生成资源,是学生面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绝好契机,可以设计实验效果观察记录单,通过观察实验改进后的现象来判断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有结构的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并且根据探究活动层次不同分步进行,这样学生能在保持较高积极性的前提下持续进行长时探究,探究效果也能在每个层次的任务单上较好地呈现。而教师的适时干预加强了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解决学生学习科学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
四、学生课堂参与“双路径”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科学概念,习得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对信息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思维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一)铺设梯度易于参与
学困生在小组的协作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参与、不学习、不主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影响着学困生的合作意识。他们往往依赖性比较强,教师要学困优生放低要求,设计有梯度的学习要示,引导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同时感受来自同伴的帮助,感到学有靠山。自己的实验方案被同伴修改,自己同时也在修改同伴的实验方案,在互改互学中促进。
(二)捆绑牵制,互帮互进
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在学生概括和推理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激励。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借鉴能力。当小组全员达到预期目标时,同学们异常的兴奋,因为目标达成的时候,所有成员都能得到奖励。相反,小组只要有一个没有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导致实验失败,小组其他成员都不能享受奖励。这样捆绑式的小组学习方式打破了小组中好学生只顾自己优秀的局面,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促进学生群体积极相互作用,改善科学课堂的整体效益。笔者看到,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待优生,他们都能在充满关爱和平等的目光里,得到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线。合作意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了,它更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各种小组合作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成功教育,2019,(12)
[2]徐小贞.用记录单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J].科学课.2018.2.
[3]司徒敏.变量控制实验的任务单设计.[J].科学课.2018.3.
[4]杜伟.基于学情调查优化一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J].科学课.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