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9月25期   作者: 何金玉
[导读] 随着新课的改革,思辨能力通俗点来说,就是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

         何金玉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大湾镇歪傍小学   546103
         
                                           
         摘要:随着新课的改革,思辨能力通俗点来说,就是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不论是在人的学习当中还是生活当中,每个人都需要具有思辨能力。思考能力是指人对于某一事物在大脑里的思维活动,而辨析能力是指人对于事件或者性质的分析辨别能力。总的来说,思辨能力就是每个人对于社会事物发展过程以及缘由等等的思考辨析能力,它需要人极其灵敏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通过语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会大大提升。由此,学生也将逐步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从而也促进学生能够全面思考问题、快速整合资料、整理信息。思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能够运用有限的信息迅速理解语文的内容与情感,从而达到了深入品悟语文知识的目的。
         1思辨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思辨是让学生不仅要学会思考问题,还要学会辨别其正确性。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实相当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及创造性的推理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背诵课文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小学生明白课文及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让学生学会课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写作技巧。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2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2.1说思结合——促进理性成长
         通过细微的语文阅读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来自语文品读的魅力。有人曾说,三年级学生还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为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能够在理性的思想中学习、生活,教师要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常常注意观察,将课本中的寓言故事讲给学生听,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现实紧密相连。教师通过从阅读到口语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思辨的魅力。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想一下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像农夫这样的人,思考幼苗是否真的可以通过拔起助力其生长,以此勾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也就很好地理解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制作动态的课件,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运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些有关揠苗助长的漫画视频。让学生能够获得视觉的直接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在想象与思考之中促进小学生理性思维的渐进式培养。
         2.2在教学中结合故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
         故事是每个小学生都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故事来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具有思辨价值的故事。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将此故事利用起来,并着重讲述故事中的大臣对吴王的事理分析及与少年的一番辩论这一情节,让小学生体会到思辨能力的重要价值。
         2.3思辨话题的“持续聚焦”
         思辨性阅读课需要教师课前备课花更多的精力,其中,思辨点的确立至关重要。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发现思辨点,即选择思辨课堂教学内容都是第一要任,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原点,细读文本,深入浅出地研究主旨、写作手法等。一旦确立思辨话题,课堂上就需要教师“持续聚焦”,带领学生沉入其间,在“思辨的海洋”走个来回。比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是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很好的范文,文章一开始就描述了大黑骡子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立下的种种功劳,引导学生抓住彭德怀的动作、语言、神态和老饲养员、战士们的语言等,充分感受到彭德怀对这头大黑骡子的喜爱之情。对彭德怀来说,这头大黑骡子既是坐骑,更是亲人、战友。但后来彭德怀却下令要杀掉大黑骡子,这个关键的矛盾冲突即“思辨点”值得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讨。既然这么爱,为什么要杀?杀与不杀背后意味着什么?三次命令的背后,彭德怀语气的变化又在传递着他内心怎样的矛盾、煎熬?第三次命令如果方副官长不开枪,彭德怀真的会向他开枪吗?那他为什么这么说?杀掉大黑骡子后警卫员好心端来一碗肉汤,彭德怀竟然推开,而且还发火,你们是不是觉得彭德怀有些不识好歹,不可理喻?你是怎么认为的?……这些问题远远超越了常态语文课堂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基本要求,而是在不断的辨证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学生可以就问题进行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可以是针对人物动作、神情以及当时的情境进行推测,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合理想象。
         2.4自主质疑挖掘学生思深度
         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思考,才会从思考结果当中去辨别适合与不适合。在小学语文老师讲课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是老师主动提出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会造成学生很被动,老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主动发出疑问,主动提出问题,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情。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主动提出问题要好很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讲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本中的“我多想去看看”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在课前,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包括我们离北京和新疆有多远等等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进行解答,进而一步一步拓展知识,给小学生补充之前没有听说过的一些趣事,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去辨析事物,培养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
         2.5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
         利用教材中正向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停留在教学大纲设定的框架中进行理解,我们需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质疑、通过对不同文本的人物形象做对比阅读,多角度地、更深入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限定在教师的解读或教材编写者的观点上,把它们当作对原始文本的最佳解读。
         结语
         思辨能力的养成不是结果,其结果是借助思辨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具备真正的、独立的理解能力,这或许是新课标提出以“提升实证、推理以及批判与发现的能力,能够强化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作为目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真正目的所在。教育本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变革与完善的过程,通过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培养具备独立理解能力的学生,这既与语文的学科素养相吻合,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需要,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柳向阳.关注言语表达,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阅读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2).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